第54部分(第2/4 頁)
一波三折的新疆農場知青返城風(9)
(5)本人原是上海郊區農村青年的農場職工,可辦理離職手續,回原籍落戶。
(6)從1979年1月1日起至1980年11月1日止,已批准調回上海的知青,其配偶也是上海知青現留在農場的(含離婚又復婚的),可將其配偶商調到上海市所屬農場。
(7)已婚夫婦,一方符合上述(1)(3)兩項條件的,可從1982年開始,將夫婦雙方逐步調劑到上海所屬外地農場。
(8)以上商調回滬或遷回上海落戶的農場職工,準備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期分批地進行。
(9)對已返滬的上海知青,要區別情況予以處理。凡符合各項條件的,辦理合法手續,由上海市逐步加以安置;凡不符合條件的,律動員遷回新疆農場。
上述《規定》對知青“頂替”、“特困”、“特殊照顧”、“病退”、離職等返滬條件作了詳細說明,進一步放寬了返城限制。按會議估算,在新疆農墾系統4�88萬上海知青中,符合條件的約1�5萬人,不符合條件的約3�38萬人。
會議還商定,對現在新疆農場的上海知青,新疆方面將加強對他們私自返滬的控制新疆自治區政府、上海市政府:《關於解決新疆墾區農場上海支邊知識青年問題的報告》、《關於解決新疆墾區農場上海支邊知識青年問題的具體規定》,1981年3月30日。。
到1984年4月,經上海、新疆兩地共同努力,已辦理符合調、遷回滬條件或調劑去上海農場的知青近1�6萬人。同時,上海市動員盲目倒流的1�7萬名知青返回新疆。留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982年新疆農墾正式恢復生產建設兵團建制)的上海知青尚有3萬人據《新疆通志?民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頁:1985年底,兵團尚有知青41200人,除30000名上海知青外,還有北京知青3100人,天津知青3100人,武漢市知青2300人,江蘇省知青1300人,浙江省知青1400人。。
三萬上海知青最終留在了新疆。在1700萬城市知青中,像這樣的結局是絕無僅有的。上海知青為了返城,盡了極大努力,卻未能完全如願以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上海市人口壓力在全國首屈一指,對遷入人口不能不嚴格限制;新疆戰略地位重要,民族關係複雜,基於開發邊疆、建設邊疆、鞏固邊疆的大局,需要把一批知識青年留在兵團。這部分青年,文化素質、工作能力在兵團中均屬上乘。在以後的年代裡多數人成為各單位工作、生產、管理中的骨幹。另外,這批知青下鄉時間早,年齡大,70年代末,多數已在當地成家立業。家室所累,增加了返城的難度。有些上海知青是與外地知青或當地青年結為姻緣的,不符合返城條件。許多青年雖希望“葉落歸根”,但耳聞目睹上海市在住房、就業方面的緊張狀況,只好打消了返城的念頭。
城市颶風(1)
1979年前後席捲全國的返城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下鄉知青集中安置地,首先是在沿邊地區的國營農場;再一種是知青的原居城市,大批知青倒流回城後,自發集結起來向政府請願,目的同樣是返城。當時,全國各大城市或多或少都受到這股風潮的衝擊,特別是上海市,始終處在風潮旋渦的中心。
(一)上海市“二五”臥軌事件
早在1978年11月,上海市街頭已出現知識青年請願、###活動,要求返城。12月10日,各地返滬知青舉行###、靜坐,提出“我們要工作”、“我們要飯吃”的口號。形勢日趨動盪。
上海是全國人口最多的超大型城市,青年就業、升學一向比較困難。“###”十年,動員上山下鄉的知青人數高達100餘萬,且具有跨省安置多,進入邊疆國營農場(生產建設)兵團多的特點。遷往外省的70多萬知青分佈在東北三省、新疆、內蒙、雲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貴州等省、區。在城市1100萬人口(其中市區600萬人)的巨大壓力下,再想為100多萬下鄉知青(何況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已結婚生子)讓出一塊生存空間來,難度實在是太大了。這就註定了上海知青返城之路更為艱辛坎坷。
上海市知青鬧返城的活動歷時長,規模大,其中轟動中外的是“二五”臥軌事件。
1979年春節在即,上海市迎來了數十萬回家探親過節的知識青年。節前,上海市有關部門舉辦了內容豐富的慰問活動,以期安撫情緒不穩的返城知青。然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