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頁)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老三屆”的足跡(1)
三“老三屆”的足跡
曲折、何方方、李鎮江、蔡立堅為代表的上山下鄉運動的先行者,都是“老三屆”的高中畢業生,而且都有過當紅衛兵的經歷。從叱吒風雲的紅衛兵闖將到勇往直前的知識青年帶頭人,從他們非同凡響的人生足跡中,反映出“老三屆”一代人獨特的成長道路。
“老三屆”學生是新中國的同齡人,也曾是新中國教育出來的最成功的一代。他們對上山下鄉運動所傾注的狂熱,至少在初期,絲毫不亞於對紅衛兵運動的參與。這不僅與“###”前城市青年的普遍消極態度形成鮮明對照,而且為以後的歷屆中學生所罕見。這種現象的產生,與他們所受的系統教育和“###”初的特殊經歷是分不開的。
他們是從建國到“###”這17年教育成敗得失的集中體現者。在他們身上,這種教育中積極的、進取的一面,與盲從、狹隘等消極的一面,都表現得非常鮮明。國內外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多認為“###”期間紅衛兵種種異乎尋常的表現與17年的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甚至認為這種教育是引發“###”###的重要原因。今天的人們,也仍在從“老三屆”學生的人生道路中,不斷反思17年教育的利弊得失,希望從中探索可資發揚或引以為戒的經驗教訓。
無論對17年教育(這裡主要是指政治灌輸和品德培養)持肯定還是否定態度,有一點是為人所公認的,那就是它曾經成功地塑造了一代甘願為革命理想而奮鬥而獻身的青年。這種理想,首先是基於對共產黨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這代青年呱呱落地時起,耳畔迴旋的便是對領袖的頌歌。入學時學寫的第一句話就是“毛主席萬歲”。近乎胎教的灌輸,對他們以後的成長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理想的形成,還基於日臻完備、系統的政治教育。他們跨出家門邁進校門,不僅是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政治化的開始。學校教育除了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還包括經常的、大量的政治學習,包括多種多樣的諸如聽報告、講時事、上團課、下廠下鄉勞動、參加軍訓、憶苦思甜等活動形式,包括英雄事蹟的感染和薰陶。劉文學、向秀麗、雷鋒、王傑……英雄業績的感召,給他們的思想打下了鮮明的理想主義烙印。像英雄那樣生活,為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而獻身,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在如此濃烈的政治氣氛下,學生普遍具有神聖的使命感和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這種意識,在毛澤東發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號召,並提出關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五條標準以後,變得益發濃厚起來。
在以階級教育、革命教育為主的前提下,17年教育注重培養的是青年的集體主義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品德和勤奮、刻苦、勇敢、向上的素質。“老三屆”中很多人在經歷“###”及以後上山下鄉的種種人生困厄和磨難時,能夠以堅忍的意志和互相扶助的精神與命運抗爭而不甘沉淪,與他們受到的教育是有很大關係的。
但是,17年教育的兩重性,也使整個國家乃至受教育者本身嚐到了苦果。首先,對雷鋒等英雄人物獻身精神的宣傳,是與對領袖的盲目崇拜聯絡在一起的。隨著學毛著、背語錄成為時髦,隨著新聞媒介把對領袖的尊敬和忠誠絕對化,青年學生對領袖的情感被愈演愈烈的個人崇拜所扭曲,最後發展到如醉如痴的狂熱地步。再者,關於做“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教育,同“反修防修”、“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原則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們的政治熱情被引上歧途,蛻變為一種盲目、狹隘、偏激、具有破壞性的力量。20世紀60年代上半期,整個思想理論界極為封閉,政治觀點日趨偏激,青年學生除了被動接受之外並無鑑別、思考的餘地,在“反修防修”、“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受難的人民”、“做世界革命的促進派”之類豪言壯語的背後,隱蔽的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程序、對人類文化價值的極端無知。這直接導致了“###”中紅衛兵運動的種種暴力和破壞行為,對爾後興起的上山下鄉運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老三屆”的足跡(2)
另外,17年教育關於集體主義的宣傳是與對青年個性的壓抑聯絡在一起的。在革命理想主義化身的雷鋒身上,突出宣傳的是“甘做革命螺絲釘”的思想。從本意上說,把個人比作社會這架大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立足於本職工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