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說得斬釘截鐵,她說她只想見吳王。
只想見吳王?
長孫疑惑了,他不知道是不是應該給高陽公主一個許諾。
老臣長孫無忌終於為宗室叛亂的事件單獨求見高宗李治。
他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前前後後都想得萬無一失之後,才決定在最後的判決前與李治攤牌的。
他太瞭解他的這個外甥了。為此他提前就命人按照他的意思起草了判決書。他想他對皇室的清肅是絕對正確絕對及時的。他想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證明,他的這步棋是怎樣的雄才大略。而事實確實證明,高宗至死能安穩地坐在皇位上,的確是同長孫舅父發動的這場血淋淋的清肅分不開的。
長孫無忌一走到高宗李治的面前就首先擺出了一副義憤填膺的架勢。
他直奔主題,歷數此次謀反事件的來龍去脈及皇室成員在其中扮演的各類角色。長孫的描述使坐在皇帝寶座上的那個懦弱不堪的年輕人臉色蒼白,目瞪口呆。
那些他一向善待的兄弟姊妹們。為了良心的平和,他甚至委以他們高官。他唯願他們能夠錦衣美食,唯願他們能夠有權有勢,也唯願他們不要彼此殺戮。
然而,他們怎麼會?他們怎麼會向他開刀呢?
他很絕望,也很驚恐。他睜大無助的眼睛看著他的舅父。那是他唯一的支撐唯一的救命稻草了。他彷彿就要為那天塌地陷的災難暈過去了。
舅父,李治低聲呼喚著。他那低聲的呼喚都帶上了哭腔。舅父,舅父我該怎麼辦?
皇上,臣早已將所有的罪犯捉拿歸案。臣並且早已擬定了懲處這一謀反事件的詔書文字,只等皇上欽定。
長孫無忌費力地跪在高宗的腳下。他把那份詔書高高地舉過頭頂,舉到高宗李治的眼皮下。
高宗退著。他不敢接也不敢看,他已經聞到了那詔書文字里的血腥。他因為被驚嚇而周身哆嗦著。不,他說不,他說舅父平身,他說不,不要這樣對待我。
長孫無忌費力地站了起來。
他緩緩地開啟那詔書,緊接著他便用一種不容置疑的聲音宣讀起來。
那詔書的基本意思是,凡參與此次未遂謀反之人,無論是皇室成員還是朝廷命官,均以死刑處之。薛萬徹、柴令武,以及那個掙扎了半天也徒勞無用的房遺愛三位駙馬都尉押解西市刑場公開斬首;吳王李恪、荊王元景以及高陽公主、巴陵公主、丹陽公主等皇室成員分別在自宅賜死;他們的子孫後代均流放嶺南瘴溼之地;凡與此事有牽連的其他黨徒也將分別被賜死、流放、發配。
長孫讀罷便將那詔書再度送到皇帝眼前,只等傀儡般的李治簽字鈐印。
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恐懼。
高陽公主 第三卷 第五章(3)
李治突然覺得他的皇位把他懸在了那寒冷的太極大殿的半空中。他覺得他在那半空中孤零零的。他很怕。他覺得他手裡提著的不是一支筆而是一把帶血的尖刀。
他依然驚恐但那驚恐決不是怕有人來篡奪了他的王位。他本來就不願坐在太極殿內這把冰涼而冷酷的椅子上。他寧願將皇位拱手相送。送給三哥李恪或是送給叔父元景。他覺得他被逼迫著。他的心正在破碎,正流著血一塊一塊地墜落下來。他想到他的同為長孫皇后所生的兩位兄長承乾和李泰早在他繼位之前就因相互傷殘而雙雙殞命。而如今,又有恪,有高陽公主巴陵公主這些他的兄弟姐妹們將要死去。他不想再讓他們死了。他們李家的人已經死得不少了,這太極殿的皇椅下堆積的屍骨也已經夠多了。他不能去簽署那死亡的詔書。他下不了手。
高宗李治的臉由青轉白。
長孫彷彿看出了高宗的膽怯。他近前一步,朗聲請求,為了大唐社稷,還請皇上三思!
長孫話音未落,太極殿的大門驟然被開啟。朝廷的文武百官如潮水般擁進了太極殿。他們浩浩蕩蕩地站在長孫的身後。沒有人指揮,他們便如合唱般齊誦著:
為了大唐社稷,懇請聖上三思!
那聲音繞樑三日。三日不去。
然後,長孫突然間跪在了高宗李治的腳下,他的頭伏在地上。
緊接著他身後的那文武百官也如排山倒海般跪在了李治的面前。
面對著這一切,李治突然高聲痛哭了起來。他知道他已被逼到死角。他已經沒有退路。不會再有人來救助他和他的兄弟姊妹們了。
高宗大聲地哭喊著,父皇,父皇你在哪裡?父皇讓你那在天之靈幫助我,不要讓我去殺你的兒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