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他會覺得我們都怕他,對團結抗日同樣是不利的。”
張學良高興地說:“對!今後我們就在聯合抗日的大前提下,加強團結,共同對敵吧。至於蔣介石,過去我同他接觸較多,關係不能說很好,但還能說得上話。照我看,他頑固是頑固,但只要我們用最大的力量去爭取他,是可以把他團結到抗日陣線中來的。”
“是嗎?你有這個把握?”周恩來似乎不大相信,“如果能把他爭取過來,當然很好,祝你成功。今後如需要我們配合的,你儘管提出來,我們一定大力協助!”
“對,對!”張學良興奮地說,“對蔣介石就得逼一逼,你們在外邊逼,我在裡邊勸,我們對他來個內外夾攻,一定可以把他扭轉過來。”③
隨後,他們還就紅軍和東北軍在抗戰中所擔負的責任、對日作戰的戰略、兩軍互不侵犯、互相幫助和經濟通商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並達成了相應的協議。
會談結束時,天將破曉,此刻大地雖然仍是靜悄悄的,但遠處也隱隱傳來雞啼,它告訴人們,又迎來一個新的黎明。
張學良感到很興奮,雖然一夜無眠,卻毫無倦意,多年來使他疑慮重重、百思不解的許多問題,現在經過周恩來鞭闢入理的分析,大都冰化雪消、迎刃而解了,他怎能不如久旱逢雨、春風拂面、滿懷喜悅呢!也象長期壓在身上的一塊石頭落了地,頓覺渾身一陣輕鬆。事後他還常對他的部下談起這次會談,談起周恩來,總是讚不絕口:“周恩來虛懷若谷,處處以民族利益為重,共產黨確實了不起!”
4月10日清晨,張學良和王以哲出來送客,當他們把幾位穿著樸素的深色便裝的客人送出天主教堂大門時,張學良舉目東望,只見霞光滿天,一輪燦爛奪目的紅日冉冉升起了。
這次會談,由於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正確,也由於周恩來和張學良都能以大局為重,相互信賴,使會談取得很大的成功,而這對張學良來說,也是他戎馬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為以後的西安事變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
① 應德田:《張學良與西安事變》,中華書局1980年12月出版。
② 許滌新:《百年心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3月出版。
③ 關於周、張二人會談內容,曾參考了申伯純所寫的《西安事變紀實》及其他有關資料。
張學良傳……八月的西安
八月的西安
延安會談後,中共中央研究了張學良對反蔣抗日方針的不同看法,認為他的意見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既然象張學良這樣願意走聯合抗日道路的人對“反蔣”都難以接受,顯然,如仍堅持反蔣,對擴大統一戰線是不利的,所以採納了他的建議,將“反蔣抗日”改為“逼蔣抗日”,“在5月5日發表的東征回師通電中,就沒有再提反蔣的字句,而是向‘南京政府諸公’提出以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精神,在全國範圍內、首先在陝甘停止內戰,雙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體辦法。……在《關於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中說:‘目前中國人民的主要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所以把日本帝國主義與蔣介石同等看待是錯誤的,“抗日反蔣”的口號,也是不適當的。’還說:‘在日本帝國主義繼續進攻,全國民族革命運動繼續發展的條件下,國民黨中央軍全部或其大部有參加抗日的可能。我們的總方針應是逼蔣抗日。’”①
紅軍為了抗日,於1936年春東渡黃河,不料,受到蔣介石和閻錫山軍隊的阻攔。為了顧全大局,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決定回師河西,停止這一戰略計劃的實施,並發表《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向全國人民宣佈,出師抗日的紅軍之所以回師黃河西岸,不是對國民黨軍隊的堵截和進攻畏懼了,而主要是“認為國難當前,雙方決戰,不論勝負屬誰,都是中國國防力量的損失,而為日本帝國主義所稱快。”故決定“以此行動向南京政府、全國海陸空軍、全國人民表示誠意,我們願意在一個月內與所有一切進攻抗日紅軍的武裝隊伍,實行停戰議和,以達到停戰抗日的目的。”並慎重地勸告南京政府:“在亡國滅種緊急關頭,理應翻然改悔,以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精神,在全國範圍、首先在陝甘晉停止內戰,雙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體辦法。此不僅諸公之幸,實亦民族國家之福。如仍執迷不悟,甘為漢奸賣國賊,則諸公之統治,必將最後瓦解,必將為全國人民所唾棄所傾覆。語云:‘千夫所指,無病而死’,又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願諸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