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讚揚,難道我們可以讚揚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嗎?對於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和華北事變,難道我們可以支援漢奸的分裂活動嗎?”⑦
顯然不能。所以,東北易幟是張學良主政後所採取的重大的政治決策,將它稱之為愛國主義行動決非溢美之詞,而是完全符合實際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張學良能做到這一步,能夠力排眾議、真正實現自己的主張,也並不容易。那時,他不僅遇到日本人的粗暴干涉,而且在東北領導集團內部也存在著複雜的鬥爭,令人震驚的“楊常事件”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證。有人也許會說,東北易幟取得勝利後,天下並不太平,張學良本當團結部屬,礪精圖治,共保東北河山,以不負眾望才對呀,為什麼在換旗後不久,就突然處決了在東北領導集團當中舉足輕重的楊宇霆和常蔭槐呢?有人說,少帥剛剛主政,極需維護他的權威。在此特殊歷史條件下,張對野心很大的楊、常採取斷然措施,消除隱患,從此事無掣肘,有利於鞏固東北政權,這樣做是必要的;也有人說,事情沒有那麼嚴重,他們有致死之憂,無該殺之罪,楊、常二人的被殺,主要是由於日本人的挑撥,張學良是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了;有的則認為,楊、常固然是有錯誤的,但處置的方式是不是過於嚴厲了?難道就不能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嗎?實際,這一點張學良並不是沒有想到,他曾耐心地等待過,也作過很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不過,細想一下,也不奇怪,因為張學良被逼得要使用武力,就說明他們之間的隔閡與矛盾之深,同時也不僅僅是什麼政見不同的問題,而實際“是當年東北統治者內部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是很難避免的政變。有的同志說,這是因為中國缺乏民主與法制的結果,不免有些‘書生之見’。翻開中外的歷史,考察當今世界,有哪些政變是事先經過法律的程式呢?當時,張、楊的矛盾已勢不兩立,楊欲殺張的風聞,亦時有傳說,楊之進逼,使張已達到了‘實難忍受’的地步,已遠非法律程式所能解決的了。”⑧當然,也有甚感惋惜的。略謂:“如果楊‘退歸鄉里’或‘冥鴻海外’,或可免一死,但象楊宇霆這樣貪戀權位、野心勃勃的人物,怎能甘心退出歷史舞臺呢?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說:‘處決楊、常,是逼出來的……最後只有一條路,你死我話。’張之除楊,實出於不得已,如果不除楊,東北將政出多門,更加混亂,這是日本侵略者最歡迎的。”⑨
這就清楚表明,張學良之殺楊不是偶然的。說是楊專權跋扈也好,是權力之爭也好,總之楊之所作所為已成為東北政權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和嚴重威脅,既是他要孤注一擲,張學良也不得不鋌而走險了。
當然,也有不以為然的,如認為問題是存在的,但並不那麼嚴重,主要是張學良多疑,或謂這是以私廢公,公報私仇等;有的說是因為日本人的挑撥,還有的說是中了南京方面的反間計,因“張之殺楊,主要因為楊與白崇禧勾結,白要楊‘推翻張學良,取而代之’,蔣介石探知,密告張,要他‘先下手為強’。”……
這些說法,不能說是毫無根據的,不過,若只強調某一點,以偏概全,特別是忽略了促使張學良必欲除之的他的親日問題,也是欠妥的。至於說,還有的認為楊、常有能力,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這樣做,“使東北當局的對日對蘇交涉失掉了樽俎折衝的人,東北外交完全委之於南京政府”,導致了東三省的迅速淪喪,似乎是闖了大禍,這就更未免言過其實了。
對楊、常事件究竟應當怎麼看?它的真相和內幕究竟是怎樣的?這是個比較複雜而又無法迴避的問題,有必要再作些專門的研究、探討。而這,顯然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且待另闢專題,詳加評析。
……………………
① 引自1987年10月20日《文摘週報》盧瑞升的摘編文章,原作發表於《文化週報》,作者:王海、連義。
② 張華柱,《遼寧錦縣張作霖墓園》,載1987年2月5日《西安晚報》。
③⑤ 張同新:《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史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
④ 周毅:《為國家統一而矢志奮鬥的張學良將軍》,西安事變五十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未刊稿。
⑥⑦ 丁雍年:《張學良東北易幟述評》,張學良暨東北軍史學術討論會論文,未刊稿。
⑧⑨ 常城:《再論“槍斃楊、常”》,見《社會科學輯刊》1986年第3期。
張學良傳……楊常事件
楊常事件
在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