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3/4 頁)
開,門對面房子裡卻出來了一個彪形大漢,挺胸凸肚,問她找誰。傅一看,對面房子掛著“警務處”的牌子。傅說:“找張學良。”大漢問她:“事先聯絡過沒有?”傅說:“沒有。”“沒有聯絡過不能見。”傅說她從美國來並說明來的目的,還掏出了證件。但一概無效,只准許她在門口拍照片。看那大漢的神氣(見照片——在發表此文的右上方有一張照片,照片上顯示那是一處林木茂密的偏僻街道,旁邊有一宅院,門挺寬大,但卻是關得嚴嚴實實,中立一位穿連衣裙的女士,也許就是傅女士吧,靠邊上那位雙手叉腰、挺胸凸肚的男子,想必就是作者所說的那位彪形大漢了——筆者),就可想象張學良能有多少“自由”了。⒅
每當想到這些,就更增添我對張將軍的同情和思念。“淵滄壑暗蛟龍失,雨復雲翻猿鶴愁”,將軍何日歸故里,將軍何日得自由?
每當想到這一切,田漢那首感人的詩,也總會浮現在我的眼前:
某公近從息烽過,帶來將軍訊息多:
挑燈辛勤讀史記,下筆輒覆成新歌。
使君學圃豈得已,子牙垂綸空蹉跎,
獨疑勝利復員日,長系壯士將如何?⒆
……………………
①③⒀ 陸軍、杜連慶:《拳拳愛國心,真情等詩魂——張學良將軍部分詩作談》,社會科學季刊1986年第3期。
②④⒆ 劉經發:《子牙垂綸悲蹉跎——田漢和張學良獄中詩》,載1983年4月2日《團結報》。
⑤⑦ 憑記憶據有關回憶資料提供的情況來寫的,原文題名與出處不詳。
⑥⑩ 張嚴佛:《張學良被軍統局監禁略述》,載《文史通訊》1981年第5期。
⑧⑨ 《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鄭文蔚等文,曉歐摘編,原載《文摘報》第460期。
⑿⒀⒁ 張治中:《三訪被幽禁的張學良》,載《文史通訊》1981年第5期。
⒂ 張素我:《我們見到了張學良先生》,見1981年12月12日《團結報》。
⒃ 趙錫濱:《張學良在臺點滴》,載《在同張學良相處的日子裡》,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⒄ 寧修本:《張學良在臺北訪沈鴻烈》,載《青島文史資料》第四輯。
⒅ 張魁堂:《“張公館”外有暗哨》,載1988年1月19日《團結報》。
張學良傳……在臺點滴
在臺點滴
時光如水,張學良是在三十六歲的英年被幽禁的,在經歷了漫長的半個多世紀的囹圄之災後,當年叱吒風雲的少帥,而今已屆望九之年,“烏髮已成了白頭。我們在《西安事變》電影的序幕中看到:他微駝著背,滿面愁容地在特務密佈的河畔垂釣,仍然,仍然——過著被囚禁的日子。這是何等殘酷的人間慘劇!”①
在漫長的幽禁中,張學良憂憤交加,精神上一直受到極大的壓抑和摧殘,無所寄託,就閱讀書報。據當年曾經擔任過看守張學良的“警衛”人員回憶,在囚繫中張學良是愛讀書的,趙四小姐也愛在房間裡看書,每次搬遷,光是書籍,就有好幾箱子。所以人們說他晚年潛心研究明史,不是沒有根據的,他在與人談話時否認此事,顯然是出於謙虛;另方面,這與他的處境也不無關係,他怎能隨便議論歷史和時政呢。但後來,他還是“很不心甘情願”地接受過一次記者的採訪,並談到了他研究明史的情況。他對記者說:“我研究明史的動機,是由於近百年來,中國一直被外國欺侮。我想從明清兩代的歷史中找出原因。因此,計劃先研究明史,接著研究清史,再及於民國史。但當我研究明史告一段落,剛想進入研究清史時,自己卻成為虔誠的基督教徒。由於專心研讀聖經,研究清史的工作就放棄了。”②張學良不僅對歷史和聖經進行精心研究,還打算寫回憶錄,而且務求真實,絕不靠道聽途說的材料去寫作。他特別強調說:“我寫回憶錄的原則是:第一寫自己親手辦的;第二寫自己親眼看見的;第三寫自己親耳聽到的。但在研讀聖經之後,一邊都不想了。”③
所以,在張學良的晚年,為實現他的這兩項計劃,他讀了很多的書,也寫了不少札記,由於信教了,計劃沒有完全實現,但仍受益匪淺。如在明史研究方面,他不僅從中獲得大量的歷史知識,積累了許多資料,而且也領悟了許多過去不懂得或不很理解的道理。如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寒,早年棲身荒山古寺,是個孤苦伶仃的小和尚,他是連做夢也不會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