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個小時,有時在西山公園的竹亭裡坐一個上午,只是望著熟悉的西湖的景色,我什麼也不想。我住過三個招待所,捱了若干日子,最後在花港寫完了我那篇發言稿,標題是《文學要跑在時代的前頭》。我在文代會上讀它的時候彷彿它是一氣呵成似的,其實為了那些”豪言壯語“,我花費了多少天的苦思苦想。
一九六一年訪問日本回來,六月初我又去西湖。我需要交出第一篇訪日文章,在上海連靜坐拿筆的工夫也沒有,我只好又逃到杭州,還是在花港招待所裡完成了任務。我寫了幾篇散文,還寫了短篇小說,因為我有真實感情和創作慾望,我在寫我想寫的作品。我這次大約住了三個星期,招待所裡還有一位朋友,他比我早來,也是來寫作的。每天吃過晚飯,我和他一起散步,常常走到蓋叫天老人的墓道才折回去。馬路上幾乎沒有行人,光線十分柔和,我們走在綠樹叢中,夜漸漸地在我們四周撒下網來。我忘不了這樣愉快的散步。蓋老當時還活著,他經營自己的生壙好多年了。有一次時間早一點,我走進墓道登上臺階到了墓前,石凳上竟然坐著蓋老本人,那麼康健,那麼英武,那麼滿意地看刻著他大名的紅字墓碑,看坡下的景色,彷彿這裡就是他的家,他同我談話好像在自己家裡接待客人。我們一路走下去,親切地握手告別。這就是我最後一次同他交談,五年後一九六六年七月底我到西湖參加亞非作家“湖上大聯歡”,聽人說蓋老已經靠邊受批鬥,我也不便多問。在我自己給當作罪人關進牛棚之後聽到小道訊息:蓋老給迫害致死。連八旬老人也遭受酷刑,我當時還不肯相信,若干年後才知道真實情況比人們傳聞的可怕得多。不用說他無法睡在自己苦心經營的墳墓裡面,連墓道,連牌坊,連生擴,連石桌石凳全化作塵土了。然而刻在石牌坊上的那副對聯還經常出現在我的眼前:“英名蓋世三岔口,傑作驚天十字坡。”優美的藝術絕不是任何暴力所能抹煞的。
我記不清楚是不是九姑和我同去看蓋老的生壙,當時她已回到杭州,因為天熱,她很少出來。我和那個朋友到過白樂橋她那非常幽靜的住處,門前淙淙的溪水,院子裡一株高大的銀杏,我們在窗下階前融洽地談了兩三個小時。另一天下午我們三個人又在靈隱寺前飛來峰下涼亭裡坐了一個下午。我們談得少,我拿著茶杯,感到時間慢慢地在身邊過去,我有一種無憂無慮的幸福感覺。但是同她分別的時候我忽然覺得她還是想回上海,在這裡她感到寂寞。我和朋友從靈隱送她走回白樂橋,她對我們頻頻揮手,那麼善良的笑臉,多麼真誠,又多麼孤寂埃第二年年初我們五六個人從廣州到海南島參觀,坐一部旅行車在全島繞了一週,九姑也在裡面。接著她又和我全家在廣州過春節,看花市,她很興奮地寫詩詞歌頌當時的見聞。
我還記得,我們在海口市招待所裡等待回湛江的飛機,已經等了兩天,大家感到不耐煩,晚飯後閒談中她談起了自己的身世,談了一個多鐘頭。想不到她的生活道路上有那樣多的荊棘,她既困難又堅決地衝出了舊家庭的樊籠,拋棄了富家少奶奶的豪華生活,追求知識,自食其力,要做到她自己所說的那樣“創造一個新的世界,新的人生”,做“一個真實的人”。那些堅持鬥爭的日子。倘使得不到自由,她就會病死在家中。她沒有屈服,終於離開了那個富裕的家。她談得很樸素,就像在談很遠、很遠的事情,的確是多年前的事了,但是她還不能沒有激動,她說不久前在一次學習會上她談了自己的過去,會後一位同事告訴她,以前總以為她是一帆風順、養尊處優的舊知識分子,現在才知道她也經歷過艱鉅的鬥爭,對她有了更多的理解了。我說的確是這樣,我從前也聽見人說,她孤獨、清高,愛穿一身黑衣服,一個人關在屋子裡,不然就孤單地在院子裡走來走去。她笑了。她那樣的人在舊社會怎麼不被人誤解呢?她哪裡是喜歡孤獨?那那顆熱烈的心多麼需要人間的溫暖。
這以後她和我一家的往來更加密切了。我們的兩個孩子都喜歡她。我們和她在黃山度過一段時間,也同在從化洗過溫泉。一年中間我們和她總要見面兩三次,書信的來往更是頻繁,她喜歡讀蕭珊的信,也寫了不少的信給她。一九六六年年初她來上海,同上海的親友們一起歡度了她的七十大慶。
這一次我們和她無憂無慮地相聚了幾天。我還興奮地說十年後要到西湖慶祝她的八十生日。其實說無憂無慮,也得打個折扣,因為上海的作家已經開始學習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我每個星期六下午要去文藝會堂參加學習會,有一回姚文元眉飛色舞地鼓勵大家“暢所欲言”,看見他口沫四濺,手舞足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