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他孩子之上。大多數他的成人朋友認為,當他認為自己是上帝時,他是在故意誇張一種宣稱自己比別人優越的方法。好像他們在為索羅斯的誇張說法道歉,併為他的夢想尋找辯護,說索羅斯的話並非有那種意見。
有人說,索羅斯這番話的意思不是說自己是上帝,而是他認為自己可以同上帝談話。又有人認為,索羅斯只是表達自己無所不能:這話不必認真,他還可能如別人一樣,把自己比成拿破崙。
在很短的時間內,索羅斯肆元忌憚的胡言亂語給他造成了不良的後果。他沒有贏得新的尊重。他被視為極端傲慢自大,並遭到輿論譴責。
現在,索羅斯已年屆腸歲,他堅定不移地宣稱自己首先是個慈善家,他的投資生涯仍很順利。考慮到他的投資,他將繼續儘可能地保持低調態度。然而,1992年他對抗英鎊的事件,使他成為倍受關注的明星。而且他個人本身似乎也招致了相當程度上公眾的關注。他願意向世人透露其全部慈善活動。但也將繼續保護其投資方面的秘密,儘管世人渴求發現他是如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投資者的。
下面的故事旨在揭示喬治·索羅斯這個傑出人物的個人生活及工作生涯,使讀者對其公眾形象與個人生活有所瞭解。
小孩子們都擁有自己的夢想。他們或是相與眾不同;或是聲稱要成為上等人;或是希望吸引眾人的關注。
這是一個性格溫順、身體瘦弱的孩子,羞怯地夢想著——打了一個響指一一一他會成為山姆遜、史泰龍,或是——沒有了濃重的口音一施瓦辛格。這個孩子幾乎役離開過家,沒有機會出遠門旅行一番,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飛行員或宇航員。
一旦索羅斯發現想要逃避公眾搜尋的目光是不可能的,他就尋求拓展其聲譽的新辦法。
他從前一直轉移話題,避而不談其投資秘訣。突然間,他變得談鋒甚健,向公眾宣佈他喜歡金融市場的哪些部分。他對國際事務向來不感興趣。然而,又是他在公開場合就廣泛的對外政策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到波斯尼亞問題,以期引起世界各國首腦的關注。特別是,他想引起美國政治家們的注意。
那些熟知喬治·索羅斯的人好像要把他摔到地上來,這當然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對於那些人而言,他們好像不願確實相信自己就是上帝的朋友或大學同學,所有有這些思想的人都在他們的排除之列。他們不可能與索羅斯共事,因為索羅斯確實是使他們感到畏俱。
第二節 父母的薰陶
年紀輕輕的喬治哪來的這種思想呢?是誰給他灌輸了這些思想呢?
或許是他的父母親吧,喬治的父母親確實曾給他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父親狄華達,和他母親伊麗莎白也曾給他們的其他子女以此種影響,然而其餘的子女卻絕無這種狂做天下的豪氣——以為我即是上帝。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匈牙利名叫迪斯德茲·索亞,後來他終於把名字英文化成喬治·索羅斯。儘管在匈牙利語中他的名字發音為索羅斯茲,但喬治還是適應他的英美朋友稱自己為索羅斯。
他唯一的同胞即兄長鮑爾,大其兩歲。
無論有何過錯,狄華達都給他的小孩子樹立了有重大作用的榜樣。當喬治出生之時,他父親已經歷了一段極為可怕而又漸趨成熟的時期,作為一名一戰中的匈牙利戰犯,狄華達在俄國度過了三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從1917年革命開始直到1920年的國內戰爭,在內戰期間他在西怕利亞東奔西跑以求生存活命。只要能夠生存,萬千不愉快的令人痛苦之事他都嘗試過。
在日後回憶此段充滿危險的生活的時候,狄華達告訴他的孩子們,在革命年代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幾乎全元生存的希望。每個人都是九死一生,這些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了很沉重的感覺,漸漸地,喬治了解到他父親是一個聰明的,毋寧說是精明的人,他憑藉自身的聰明才智已經超過了許多人。年輕的喬治視其父為天神。
斐熱格·耐格比喬治小一歲,仍住在布達佩斯,他是一個化學工程師,當時正為匈牙利著名的燈泡製造商託格姆工作。他第一次遇見喬治是1926年在洛拔島。他們的房屋在布達佩斯北部的多淄河畔。當情形惡化時,耐格回憶說,狄華達總想辦法對付。“他從未被徹底擊敗過。”耐格說這些話時顯露出堅定的表情。父親永不被擊倒的精神對喬治而言是一筆遺產,這是很有用的。喬治完全瞭解到,“父親可能會在革命的哪一方呢?啊,當然,兩邊都在,他不得不如此,否則就無法活命。”對喬治而言,最為重要的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