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在職場中也是一樣,跟同事進行工作商榷時,先問問對方的意見和想法,然後提出自己的方案。這樣不但不會給人壓迫感,反而會讓對方覺得你思慮周全,會提升對你的好感度。
從心理學的專業角度來講,溝通(Interpersonalmunication)的目的是跟他人建立社會關係、獲得他人肯定和進行決策。有效的溝通可以讓這些目的更容易達到。那麼如何讓溝通更加有效?記住這幾條:在跟誰說;要說什麼;該怎麼說;什麼時候說。
(1)在跟誰說。這要求你簡單或深度瞭解你的溝通物件,包括對方的性格、地位、背景、職業。你在嘗試瞭解溝通物件的時候是一個弱化“我的立場”的過程,這有助於你更平和地跟人交流。
(2)要說什麼。溝通最重要的是內容,必須簡明扼要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才能讓對方更快地理解。特別是在跟同事和上司溝通的時候,切忌拐彎抹角、長篇大論,直指談話重心,能節省時間,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
(3)該怎麼說。僅次於溝通內容的就是溝通方式,像之前提到的單向溝通就是帶有強迫性和指令性的,對方聽了會很不舒服,好像你高高在上、頤指氣使。這樣一來,就算你的建議很有幫助,對方也會排斥。溝通時最好能常常問:“你覺得怎麼樣?”“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你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你的困惑是什麼?”這就像大家在一起吃飯,國人喜歡給別人夾菜,把自己認為好吃的東西都往別人碗裡夾,也不管別人能不能吃、喜不喜歡吃。原本是好意,最後卻弄得大家都尷尬。
(4)什麼時候說。溝通的時機很重要,在自身情緒不良或對方情緒不良的情況下,要避免溝通;在大家爭執不下的時候要先暫停交流;在思緒混亂的時候要避免溝通;在對方無理取鬧或心意已決的時候要停止溝通。
簡單來說,溝通是放下我執的過程,先把自己的執著放一邊,接納別人,再說出自己的想法。溝通是社會人建立社會關係的必要的工具,也是一個不斷修正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不懼怕,不單向,就是溝通。
舉止穿著得體,給人良好印象
生活:穿著隨意,舉止不雅,學生心態沒有丟。
修行:佛陀乞食都要整理儀表,怕世人對佛教產生邪念。
張海畢業後當了一名銷售,業績總是墊底。原本對這份工作充滿了期待,可不到兩個月,信心就被“慘不忍睹”的業績擊垮了。他嘗試了前輩教的各種方法,都不奏效。他開始懷疑,是不是前輩根本不願意告訴他真正的銷售方法。他越想越生氣,最後竟對同事也充滿了敵意。
“我很努力工作,產品資料背得滾瓜爛熟,論到對產品的熟悉程度,我是新人裡公認最棒的,可怎麼會這樣?”他反覆問我這個問題。
其實他第一次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心裡就有了模糊的答案。我猜想,可能是他的形象出了問題。他留了大鬍子,原本年輕的臉顯得滄桑;穿著有點寬大的襯衫和褲子,腳踩一雙休閒鞋,整體給我的印象不是銷售,倒像一個歷經滄桑的流浪詩人。
“你每天跟哪些人洽談銷售專案?”我想知道他的銷售物件是誰。他把右腿搭在了左腿上,開始抖腳:“一些對口公司的營銷代表,有時也有個人。”
“你平常的穿著打扮什麼樣?”
他低頭看了看自己的衣衫說:“跟今天差不多。”
“公司沒有統一的衣著要求嗎?”
他搖頭說:“沒有。一個小公司,哪有這麼多要求!業績好就行。”
“其他同事都穿些什麼?”
他有些不耐煩:“就普通的西裝,怎麼了?”
我繼續問:“你在學校有沒有參加什麼社團活動?”
他突然來了興致,神采飛揚地說:“我喜歡文學,在學校的時候參加了一個文學詩社,還當過一屆的社長。”
我想我得到答案了。張海因為酷愛文學,所以在穿著打扮上有意無意地追求文藝範兒。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表達自己對文學的忠誠;二是博人眼球,以獲得關注。他進入職場後,習慣性延續了校園風格,沒有意識到接觸人群的變化和職業的需求。而且我還發現了一個細節,他在感到緊張不安時會不自覺地抖腳,這是個讓很多人反感的舉止。於是我建議他重新塑造形象,先刮掉鬍子,然後穿上得體的衣服,哪怕不是西裝革履,也最好是合身的襯衫和褲子;換掉休閒鞋,穿上正式的皮鞋;衣裝要時刻保持乾淨,鞋子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