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2)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漸建立自信。不要一開始就企盼有好的表現,就去挑戰那些無法完成的任務,因為一旦失敗,就會增加自己的挫敗感。要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這樣容易成功,容易得到自我肯定,增加愉悅度,建立信心。
(3)努力地補償。這種補償法在克服自卑情結中非常普遍,比如失聰的人視力很好,失明的人耳力很好,這是生理對缺陷的補償。職場新人可以透過努力學習和工作來進行能力不夠的補償,更快融入新環境中。
(4)自我暗示。經常鼓勵、稱讚自己,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自助行為。經常對自己說“我能行”“我可以”,事情會慢慢往好的方向轉變。
(5)主動與人接觸。問問值得信任的朋友“我到底有什麼缺點”,這樣有助於對自我認知的完善。同時要走出去,主動跟人打招呼,主動向別人請教,主動聯絡感情,這樣會越來越有自信。
當然,如果能做到忘記別人的眼光,那是最自在的生活狀態,如同那個窮人悟到的一樣:人所表現出的令人羨慕嫉妒恨的光環,都不過是虛空而已,有什麼重要?
學會和同事雙向溝通,馬上輕鬆搞定工作難題
生活:別人說我行事太獨、太自以為是。
修行:溝通是雙向的。
有一次去超市,停車場的入口堵了幾輛車,弄得外面的車進不去,裡面的車出不來。大家都在焦躁地按著喇叭,拼命催促前面的車輛解決擁堵。我問前面車的司機:“怎麼回事?”他說:“我也不知道。”我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才發現,原來只是一輛車要出,一輛車要進,進出口是同一個,兩輛車互不相讓,司機都坐在車裡鳴喇叭,誰也不肯下車溝通一下。
我看看後面堵著的幾輛車,決定去調解一下。我找到了要出去的那輛車的司機,我說“師傅,您能不能先倒回車位,後面堵了一長溜兒。”那司機滿頭大汗,一臉焦慮:“我有急事,我媳婦兒在產房要生了,我才發現好多東西忘帶了,所以著急在附近買點。可前面這輛車死活不讓我先出去。”我點點頭,又到對面那輛要進的車門口,指著剛剛那輛車說:“師傅,他趕著去醫院,他媳婦兒在醫院要生了,體諒體諒。”那司機一聽,剛剛氣憤的情緒有了明顯緩解:“他早說啊,早說我就早讓啦。可現在後面堵一溜兒,怎麼往後倒?”我說:“要不您下車跟那位師傅說一聲,讓他先倒回去,緩和緩和氣氛?”
那師傅看看後面一長串的車輛,只好下車去跟前面的司機調解:“對不住啊,我不知道你有急事。你看後面堵了那麼多車都進不來,我沒法往後倒。要不你先退回去,等這些車過去了你再走,不然多耽誤時間。”那位司機很快將車倒回車位。兩三分鐘後,堵塞疏通了
後來跟一位做人力資源的朋友聊天,說起了這件事,我說:“其實就是溝通兩三句話的事兒,結果弄得這麼複雜。”這位朋友點頭說:“你說得沒錯,很多心結、誤會就是因為溝通不夠才產生的,不過溝通也得有方法。我們前不久招了一個新人,很多同事都說他獨,做事自以為是,做事之前也不跟其他人溝通。後來我找這個新人談話,發現他不是不溝通,而是溝通方式不對。”
朋友說這位新人的溝通是在以強硬的方式讓別人接受自己的建議,比如做專案的時候會說:“我覺得我這個方案很好,應該試一試。”這種方式是單向溝通,不是在跟大家商量,而是在強迫別人接受。而真正有效的溝通是雙向的,要先接納別人,然後讓別人接納自己。
第3節。
聖嚴法師在做開示的時候提到過他的一個弟子,這個弟子每次跟師兄們討論佛法都會說:“我是為你著想,你按照我的建議做一定會有成效。”如果對方有猶豫,就問:“你覺得照我說的去做困難嗎?”對方說困難。他又會說:“不困難的,只要你按照我說的做,一定不困難。”
聖嚴法師就教導他的這位弟子:“這樣的溝通是填鴨式的,不是真正的溝通。真正的溝通是要先問對方有什麼困難,有什麼需要,然後再看自己能做什麼,不能一味地要求別人接受自己。”如果你接觸過真正的佛教徒就會發現,他們在傳法時不會說:“佛教多麼好,你信了會有什麼什麼好處,不信就會有什麼什麼壞處,所以你必須信。”這展現的不是佛法的力量,而是自以為是的宗教權威。佛教很注重溝通,特別是佛教徒和眾生之間的溝通。如果不瞭解眾生的需求和困難,佛教徒就不會輕易開口傳法。∩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