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風把燈吹滅了,
你們想到了什麼?”
佛鑑首先說道:“綵鳳舞丹霄。”意思是黑暗中不管有沒有燈火,都沒有區別,如綵鳳在紅色的霞光中飛舞,根本看不出是綵鳳還是霞光,不如任由它去。
佛眼接著說道:“鐵蛇橫古路。”意思是黑暗如同道路上的一條鐵蛇,看似讓人驚恐,卻是不會動,也不會咬人,只是分別心在作怪而已,沒什麼能阻止修行者的腳步。
法演禪師看了看佛果,佛果說道:“在腳下。”法演禪師說道:“能超越我的成就的人,就是佛果。”
黑暗之中,沒有比看腳下更能走遠的方法。前路漫漫,看得遠是好事,但總是盯著遠處看就容易被腳下的石頭絆倒。面對長路,只有看腳下才能走得紮實,才能走得更遠。
其實說到底,阿杰這樣的好高騖遠是對自我認知的過高評價。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是指對自己的觀察和評價。錯誤的自我認知有兩種:一種是過低評估自己,一種是過高評估自己。前者會造成不自信,後者會造成盲目自大。好高騖遠就是盲目自大的一個表現形式。
由於我們自我認知的能力有限,常常會出現錯誤的自我認知,尤以過高評估自己的情況為多。要修正自我認知,可以透過以下方法。
(1)鏡子法。這裡的鏡子不是實物,而是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和反應。心理學家庫裡曾說,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是自我評價的一面鏡子。我們在與他人接觸的時候,是以外在行為來展現自己,讓別人認識自己。別人的評價則影響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其實我們的自我認知大多來自別人的評價,因此關注別人的評價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當然,別人的評價也不完全正確。但如果我們能多與人交往,聽更多人的意見和反饋,觀察更多人的態度,我們就能得出一個外界對自身較為客觀的評價。這點對職場新人非常重要,多與同事、同行交流,傾聽他們的意見,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2)比較法。在沒有客觀、非社會標準的情況下,人人都會透過跟別人比較來獲取自我認知。比如我們困惑的時候會想:“為什麼他能做到,我卻不行?”對劣勢的認知會逐漸形成。職場新人要與別人做對比來確定自己的位置,比如“他為什麼能當領導”,“他為什麼能獲得優秀員工稱號”,這是提高自我認知的一種途徑。
(3)自己和自己比較。有一種情況是典型的自己和自己比較,學生這一次考試比上一次考試前進了幾個名次就會很開心,落後就會很難過。這是“現在的我”在跟“過去的我”做比較。還有一種自我比較,是“期望中的我”和“現實中的我”做比較,比如阿杰就是拿“期望中的設計師的我”和“現實中的施工隊的我”做比較,當“現實中的我”不如“期望中的我”時,會產生挫敗感。而正確的自我比較是把“期望中的我”當作目標,從“現實中的我”做起,從而獲得更積極、
富有激情的情感。
(4)自我反省法。在遵循客觀的社會準則、社會文化價值觀、社會行為規範的前提下,進行自我反省,對內心狀態和外顯行為進行對比和剖析,能夠幫助我們發現更多問題。
認清自我,包括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位置和規則,可以幫助職場新人快速融入新的環境,減少不適感的出現。說到底就一句話,做好本職工作,做好眼下的事情,這就足夠了。
羨慕別人創業?別人有苦不對你說
生活:別人創業怎麼那麼容易,我創業怎麼這麼難?
修行:不要高估別人的快樂,低估別人的痛苦。
林光本來在一家合資企業工作,負責網路推廣,月薪雖然不高,但很有前景。可他工作了一年就辭職了,打算自己當老闆。創業期間困難重重,情況遠比他想象的要複雜。結果新公司剛開沒幾個月就倒閉了,這對林光打擊很大,讓他一度萎靡不振。
他多次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別人創業那麼容易,我創業就這麼難?”
當下,大學生創業是潮流,而且政府出臺了許多幫助大學生創業的政策,目的是緩解就業壓力,同時增加就業崗位。的確,很多大學生創業成功了,但人們只看到他們表面的風光,卻不知道他們背後的辛苦。
我問林光:“你為什麼在合資企業工作一年後選擇了創業?這一
直是你的目標,還是有別的想法?”
他回答我:“我的一個同寢室同學,畢業後申請了一筆創業貸款,辦起了網路公司。我們畢業一年後有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