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15年來,我國收入最少的5%的人,其收入增長速度只有4%,而最富的5%的人收入增長速度則超過了10%。
窮人的收入增長緩慢,20%的食品類價格上升對於這部分人來說,可以說是災難性的。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制訂有自己的“國家貧困標準”,多數發展中國家將其“國家貧困標準(貧困線)”定在每人每天消費1美元與2美元之間。
那麼,我國現階段還有多少因CPI上漲而使得生活更加窘迫的“窮人”呢?按每天消費1美元的極度貧困線為標準,2004年,中國赤貧人口有2億,佔全國人口比例的15%。中國2004年的購買力平價1美元相當於3。6元人民幣。在實際生活中,中國有2億人平均每天實際消費水平不足3。6元人民幣。
2007年,中國消費支出佔GDP的35%,為全球最低。在GDP年年上漲的同時,在利潤總額和國家財政收入年年增加的同時,家庭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卻減少了。1990年至2005年,我國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例下降了12%。
CPI漲幅7%對我們這些尚可不必為吃飯發愁的工薪階層來說意味著什麼?假如你去年一個月的生活費用支出是1000元,今年你如果想保持與去年同樣的生活水平,每個月就要多付出70元。
▲虹橋▲書吧▲BOOK。
第15節:第三章 生活中面臨的困惑(5)
把錢省下來存在銀行如何?以一年期整存整取為例,2008年7月人民幣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為4。14%,今年7月存入10萬,假設明年7月取出時利率不變,利息受益為4140元,扣除5%的利息稅,實際獲得的收入是3933元。
假設CPI的漲幅為7%,那麼你從銀行取出的本金和利息共計103933元的實際購買力僅相當於一年前的96657。69元,存在銀行裡,錢反而變少了。放在家裡更慘,一年以後,你的10萬元將只剩下93000元。
第三節 恩格爾係數的錯覺
1857年,德國統計學家恩思特·恩格爾發現,隨著家庭和個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於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將逐漸減小。後來,這一定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而恩格爾係數就是用來反映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
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總額/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100%
簡單地說,一個家庭的恩格爾係數越小,就說明這個家庭的經濟越寬裕。反之,如果這個家庭的恩格爾係數越大,就說明這個家庭的經濟越困難。
當你的收入中用於吃飯的比例特別少的時候,說明你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在改革之初,中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接近70%,城市居民是55%左右。
經過了30年,2008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43。1%,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6。3%。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
按照這個標準,全國人民已經不知不覺實現了小康,城市居民已經進入了富裕階段。可是“十六大”報告中卻又明確指出:“人民生活總體達到了小康,但還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改革開放這30年,中國居民的生活水平的確是大大提高了,這是中國老百姓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得到的。
上世紀80年代初,誰家能頓頓有肉吃,就算是有錢人家了;過了十年,頓頓吃肉已經不算什麼稀罕事,人們琢磨的是冰箱、彩電、錄音機等大件。到了新世紀,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住房、汽車進入了老百姓的生活,有車有房都不叫有錢,只能說是小康剛起步。
比起30年前,老百姓手裡的確是有錢了,可是有錢就是富裕了嗎?贍養老人、教育子女、住房貸款、看病吃藥……捏著手裡的工資,怎麼算怎麼不夠,這是現在大多數老百姓的真實生活。
“錢怎麼這麼不經花啊!”每個工薪族都有這樣的感嘆。
我們真的富裕了嗎?
還是以北京市為例,2006年,北京市社會心理研究所進行的一項針對1260名北京市民的最新調查卻顯示了和統計局報告截然相反的結果:北京人的心理一點都顯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