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禮限葉名琛在24小時內滿足英方要求。葉名琛允諾釋放全部被俘水手,但因未扯落英國國旗,不允道歉。於是,包令下令香港英軍進攻廣州。戰爭就這麼打了起來,很明顯,“亞羅號”事件只是導火索。
第八章 外患又來了(4)
1856年10月23日,英艦三艘越過虎門,攻佔廣州東郊的獵德炮臺。葉名琛此時正在閱看武鄉試,聞報後宣稱,“不會有事,天黑自然會走的”,並下令水師戰船後撤,對入侵英艦“不必放炮還擊”。24日,英軍攻佔廣州南郊鳳凰崗等處炮臺,葉仍不動聲色,繼續閱看武鄉試。25日,英軍佔領海珠炮臺、商館等處,兵臨廣州城下,葉的對策是中斷對外貿易。27日,英軍司令照會葉名琛,要求允許外人自由進入廣州城,葉名琛不予答覆。當日起,英軍每隔五至七分鐘,便炮擊一次葉氏官署,署內兵弁逃避一空,但葉毫無懼色,端坐在二堂的官椅上,當日釋出宣示,要求廣州軍民協力剿捕,殺英軍一人,賞銀三十元。英軍見仍不能奏效,便於28日起集中炮火轟擊廣州城南的城牆,當晚轟塌了一個缺口。29日下午,英軍一百餘人攻入廣州新城,衝進兩廣總督衙署。多年的入城要求,終於在炮火下實現。正巧當日上午葉名琛去舊城文廟行香,遂避居舊城巡撫衙門,未被英軍捉住。此次開戰的英軍,只是香港駐軍,兵力不足,很快從廣州城內撤退,然仍繼續炮火射擊,保持軍事壓力。
與炮彈同時發來的還有英軍司令的三份照會,要求道歉、入城,皆為葉名琛所拒。英國公使包令也趕來,要求入廣州城與葉會談,仍被拒絕。儘管軍事行動的規模不算太小,廣州城也一度被攻破,但葉名琛表現出超常的沉著鎮定。他為什麼這麼沉得住氣呢?葉名琛自以為窺破英方的底蘊。 “亞羅號”事件不久,雙方照會的中心內容很快便由“道歉”轉向“入城”。原來英“夷”的真正目的就是藉此機會實現多年的入城願望,葉名琛一下子就充滿了信心。對付此事,他有經驗,也有招數。
1847年葉氏初任廣東布政使,正逢英方為一細故發兵攻入珠江,一直打到廣州城邊的商館,當時的兩廣總督耆英嚇破了膽,立即同意兩年後開放廣州。1849年,兩年期滿,英人要求踐約,葉名琛協助徐廣縉堅決頂住。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葉皆親身體驗。此次英方行動的規模有如1847年,這可要硬著頭皮頂下去,決不能重犯當年耆英的錯誤。於是,他開出賞格,鼓勵軍民殺敵。葉名琛當然知道,軍事上的抵抗根本靠不住;可他還有制敵招數。“夷”人最嗜利,萬里來廣州,不就是為了做生意賺錢?於是,他又下令斷絕通商,絕其財路。此舉頗有今日經濟制裁的味道。他要讓包令掂掂分量,入城與通商,孰重孰輕?因此,葉名琛一點也不慌張,堅信一定能挫敗英方的入城圖謀,只不過需要一點時間罷了。“鎮靜”不僅是他對時局的態度,而且變為他的對策了。
從廣州到北京,當時的加急公文需時約16天,即便以普通速度交付驛遞,也不過40天。可是,一直到了1856年12月14日,咸豐帝才收到葉名琛報告事件的奏摺。此時距“亞羅號”事件已經兩個多月了。緩報軍情,已是膽大包天之舉,更讓人驚駭的是,葉名琛竟然謊報軍情。他宣稱,清軍兩次大敗來犯英軍,擊斃擊傷敵四百餘人,就連英軍的總司令西馬縻各厘()也被當場打死。�
他還宣稱,他已調集兵勇兩萬餘人,足敷防守;美國、法國及西方各國均認為英國無理而不會相助。葉名琛送來了一枚定心丸,但咸豐帝吃後仍有所擔心:此次兵釁已開,不勝有傷國體,勝則英方必來報復,或竄犯其他口岸,當此中原未靖之時,沿海豈可再起風波。他在為“勝利”而喜悅的同時,又決定不擴大事態,下旨給葉名琛: 倘該酋(指包令)因連敗之後,自知悔禍,來求息事,該督(指葉名琛)自可設法駕馭,以泯爭端;如其仍肆鴟張,亦不可遷就議和,致起要求之患。
這真是滑稽,失敗的一方等待著戰勝者來“悔禍”。在這篇諭旨中,咸豐帝還授予葉名琛處理此事的全權:“葉名琛熟悉夷情,必有駕馭之法,著即相機妥辦。”�廣州附近的水陸戰事,打打停停。英軍雖戰無不勝,終因兵力不足,於1857年1月先由城邊十三行退往南郊鳳凰崗,不久後又退出珠江。葉名琛以為他的“鎮靜”之計已有效驗,得意洋洋地向咸豐帝報告:“防剿英夷水陸獲勝,現在夷情窮蹙。”咸豐帝聞之甚為歡喜,讓葉名琛全權處理,“朕亦不為遙制”。儘管如此,他仍擔心會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在諭旨中提醒葉名琛:從前林則徐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