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外號叫“閻王”。
至於溫老闆則正如他的姓,做事總是十分溫暖,脾氣更是溫和,每次印刷廠出錯或拖工,雖然溫老闆的生意大受影響,他卻從不扣印刷廠的錢,大不了板起臉抱怨兩聲,所以印刷界稱他外號“老溫”。
其實嚴老闆真是閻王嗎?不是!而應該說他的情理分明,除了理直的時候不退讓之外,他是十分講情的,有時明明可以付期票,當他知道印刷廠急用時,常會主動付現款。
溫老闆真是那麼和善嗎?也不是!他雖然吃了虧之後,不當面罵人,背地裡卻總是咒詛對方:“錢拿去讓你買藥吃!”這樣心裡咒幾句,溫老闆就變得很平和了。
問題是:只要嚴老闆印書,幾乎很少出錯,難得誤期;溫老闆印書則常不夠水準,而且總是拖班。原因很簡單——就算為老溫印壞了也沒什麼關係。
有一次選派印刷廠參加國際印刷大展。嚴老闆的特約印刷挑了幾本為他印的書送審,立刻獲得透過。溫老闆的承印廠則落了選,那印刷的負責人逢人便罵:“只怪我為那個無能的老溫印刷,怎麼可能出來好成品!”
懷才不遇
小王和小李是藝術系的同班同學,小李畢業後因為父親的關係,立刻進入某大報社擔任美術設計的工作。
不甚如意的小王,每次看見小李在報上刊出的作品,就痛罵報社只認人情,不長眼睛。但是原本遠不及小王的小李,由於報社的工作環境好,經常能接觸最新的材料與作品,加上困而後學的努力,幾年後樹立了獨特的風格,也闖出了不小的名氣。
小王終於不再譏評小李,因為長久地怨天尤人,使他由一時的懷才不遇,變為真正的外強中乾,作品的水準,已經遠遠瞠乎小李之後了。
這社會上誠然有許多不公平的事,打破的方法,是加倍地努力,以求出頭,使自己有能力,創造一個未來公平的社會。如果只知自怨自艾,恐怕原本短期的時運不濟,終要成為長期的命途多舛了。
取與舍
“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通悟的人,捨不得。
舍之前,總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後,常得捨棄,才能再取,所以“取”、“舍”雖是反義,卻也是一物的兩面。
人初生時,只知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長;取知識,以求內涵。
既然長大,則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魚,或取利祿而舍悠閒;或取權位,而舍性命。
至於老來,則愈要懂得舍,彷彿登山履危,行舟遇險時,先得將不必要的行李拋棄;仍然嫌重時,次要的東西便得捨出;再有險境,則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所以人到此時,絕對是舍多於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不得不最先落水墜崖,把老本也賠了進去。
如此說來,人生是愈取愈少,愈舍愈多,怎麼辦呢?
答案是:
少年時取其豐;壯年時取其實;老年時取其精。
少年時舍其不能有;壯年時舍其不當有;老年時舍其不必有。
木魚
年輕的父親嚴厲地責打孩子,驚動了正在裡屋唸經的祖母。
祖母把怒不可遏的父親帶到自己屋裡,指著木魚說:“下次你要打罵孩子之前,先來敲敲這木魚,我不要你念經,只要敲幾下木魚就夠了。”
孩子又犯了錯,火冒三丈的父親,決定不惜打斷一根棍子,也要嚴加懲戒。但是突然想起自己母親的話,便提著棍子走到母親讀經的地方。
“敲幾下木魚就成了?”他實在想不出道理,但仍拿起了那小小的木槌。
喀!木魚發出清脆卻又非常圓柔的聲音,平常祖母關著門唸經,只覺得木魚的節奏十分清晰,卻沒想到眼前敲打起來,是這般響亮——響亮卻不炸耳。
“看看木槌,在那硬硬的褪頭上包著布;再看看木魚,在那下面有著厚厚而柔軟的錦墊,所以你敲它,不必用多大力氣,便能發出深遠而厚實的聲音。”祖母說。
父親放下木棍走出去,把跪在地上的兒子叫到沙發旁……他甚至買了一個木魚放在辦公室,門外的部屬常聽見裡面偶爾發出兩三聲喀、喀的音響,認為這位最近大大改變剛烈脾氣的主管,必定是因為篤信了佛教。
我亦無爭,天亦美
孫先生是一位登山攝影家,爬遍了國內的大小名山,也照了成千的風景照片,可是當朋友欣賞他的作品時,他總是遺憾地說:“就是那麼巧,每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