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洪爐煉燒,復再移放在鐵砧上錘打、摺疊。如此經過無數次重疊程式後,原始的劍刃便成為許多重軟、硬薄層組合而成的精鋼。
假若是堅剛質實的名刃,摺疊次數往往多達數千次。
下一步是“煉硬”,又稱“回火處理”:把刃身煉燒到一定溫度(只有名匠才能從其色澤作出準確判斷),然後迅速浸入冰冷的液體中。這工序的作用是令劍刃外層變得堅硬,內部則保持柔軟,構成了劍身的無匹韌性。
同時,匠師亦會進行“整形”:在煉燒之前,先把設定為刀鋒的部位錘薄。
由於劍刃兩緣厚薄不一,在加熱和冷卻的過程中,兩邊擴張與收縮的速度和程度便出現差異,漸漸自然形成彎弧的刃形。
最後加上打磨、刻鏤紋飾和血坑、開鋒等後期工序,一柄堅剛利劍便誕生了。
若是精心鑄造的罕有作品,以上工序往往要為時經年;但在“龍美堂”的精密分工下,加上“高橋重工”的高科技協助,普通“量產型”商品可在一個月內完成。
“很奇怪的刃形……”高橋瞧著康哲夫提在手上的長劍,一隻手捧著冰冷的茶杯。“到底是哪一國的兵器?”
“不知道。”
“連你也不知道?你可是CIA的刀劍兇器類專家啊!”
“只是分析員而已。”康哲夫伸出左手食指,沿著劍刃的平面撫摸。“這種劍形的來歷,我確實無法分析。”
“它是……命案的兇器嗎?”
康哲夫點點頭。他把長劍收回鞘內,安放於矮几上,然後開啟公事包的鋼鎖,掏出一疊照片。
“我來東京的目的除了拿這柄劍外,也帶了一些東西來請你鑑識一下。”他把相片放在矮几上,推倒高橋面前。
十五幀照片全數拍攝一道傷口——一名黃種男人的喉管和動脈遭利刃割破。照片以不同角度、距離拍攝了傷口的形狀,還有驗屍解剖後分析照片,以及高解像電腦繪圖重構的各種縱、橫切面影象和立體圖。照片上標示著傷口上各處特徵。
每幀照片左上角都有一小行相同的文字:“受害者代號:HO43-8”。
“很詳盡細緻的圖解……死者是十分重要的人物吧?”高橋鷹眼似的細目不離這堆照片。
“你知道我不能說。”
高橋點頭。“很俐落的斬法……不,應該說是‘削’法。”他的右掌微握,緩緩在半空中比劃,下意識地模仿擊殺圖中男人的那一式劍招。“兇手只是以劍刃前端劃破死者的咽喉。準確而致命。這個男人死時大概來不及露出驚慄的表情吧?照片只集中拍攝喉部傷口,並沒有把死者的臉納入鏡頭內。
高橋露出著魔似的神情,提起几上的長劍,把劍刃輕輕拔出,細心端視刃尖。
“的確像是這種形狀的劍刃,鋒口的角度也很吻合……你是利用照片上那道傷口分析出兇器的形狀嗎?”
“嗯。”康哲夫脫下平光眼鏡,收進西裝上衣內袋裡。“我用電腦根據傷口的長度、深淺變化、兇器的速度,計算出兇器的大概重量和執行角度,再估出整柄劍的長度。雖說有十分精確的電腦幫助,也花了我整整一個月的心血呢。”
康哲夫再喝一口冰茶,以左手指頭捏按疲倦的眼皮。“在蘭格雷時,我挑選出十七個縮小模型,經過試驗後,以這種刃形最為接近。”
“極度凌厲的招術。”高橋凝視那幀立體圖。“揮劍的速度大概達到每小時二三〇公里。”
康哲夫目中露出欽佩之色。“是二一〇至二四〇公里。跟你差不多吧?正因為這個嚇人的數字,局裡一名專家甚至假設,兇器有機械驅動的可能。”
“但是這些照片已推翻了這個假設。”高橋把那柄奇異的利刃收回木質光滑的劍鞘內。“你看過劍道比賽吧?”
“當然。可惜你取得全日本二連霸的時候,我還是紐約市的一個小學生。”康哲夫露出微笑。
高橋發出豪爽的笑聲。“比賽中雙方對峙時,總是保持著‘一足一刀’(前進一步即可攻擊對方的距離),互相以竹劍尖端探索對方的劍路——這是雙方都擺出中段平青眼架式(以劍尖指向敵人雙目之間)的情況而言。”
高橋收起笑容,撫著下巴的硬須。“假若是實力高強的劍士,往往能透過劍尖接觸洞悉對手架式的空隙、體勢的弱處、唿吸的節奏,甚至情緒的狀態,從而尋出制勝之道。真正高手對決,在這交劍的一瞬間就已分出勝負。”
他指向茶几上的高解析度電腦繪圖說:“圖中所見,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