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峽谷奔跑。 與此相應,《牡丹亭》裡的那些不叫人喜愛的角色也不是作為杜麗娘的直接敵人出現的,而基本上只是她的反襯,或者構成她的行動的背景。誠然,杜麗娘是從父母親的訓示下奔突出來,從老學究的書桌前逃逸出來,奔向夢境、奔向理想的。但從此之後,父母親和老學究並沒有成為她與柳夢梅結合的實際阻力。她的死,並非為他們所逼,她的復活和她與柳夢梅的結婚,都發生在他們不知道的情況下。最後她父親杜寶當然也出來製造了一點麻煩,但這已無傷大局,因為她和柳夢梅早已由石道姑做媒正式結婚,而柳夢梅也已成為很難傷害的新科狀元,杜寶即使不承認也只是他自己的問題了。由此可見,《牡丹亭》並沒有為杜麗娘設定一個針鋒相對的衝突對手,甚至可以說,它根本沒有人們所習見的那種發生在正、反面主角之間的“戲劇性衝突”。當然,它還是有衝突的,那就是以杜麗娘為化身的情與客觀環境、傳統禮教勢力的衝突,與情必然會遇到的險惡境遇的衝突,以及由此引起的內心衝突。總之,這是一種深刻的內在衝突,埋藏在情感的波動流瀉之中,並不顯現為一種外在的劍拔弩張、勢均力敵、不可開交的場面。或者說,它把激烈、熱鬧的衝突場面幻化成了一條矯若遊龍的曲線,便於表現一種感情形態與更廣闊的現實環境的對比和分裂。 這種沒有代表性的反面人物的衝突,實際上構成了一種意義更普遍的主觀和客觀衝突,目的性和規律性的衝突,理想和現實的衝突。這種衝突能如此集中而完美地體現在戲劇作品中,則是歷史的邏輯。  
世紀的豐收(4)
宋明理學給予中國社會的思想負荷實在太沉重了。復古主義給予明代文化領域投下的陰影實在太幽暗了。因此,一場積聚已久的思想矛盾必將爆發。湯顯祖少年時代師事過思想脈絡與程朱理學大相徑庭的羅汝芳,做官期間交友東林黨人如顧憲成、高攀龍等,罷官後又與勇敢的反理學思想家李贄有過接觸,一生中很長時間與佛學大師達觀有密切交往,而達觀的思想與程朱理學也是格格不入的。總而言之,湯顯祖一生,基本上置身在與禮教教條相對立的思想營壘中。在他的時代,為禮教殉身的婦女,數字大得驚人,創造了空前的歷史記錄。這些事實,長期做官的湯顯祖不會不知道,不會不因此而燃起仇恨的烈火。這一切,使湯顯祖要以最大膽的藝術形式來控訴和反叛禮教,並把整個由封建禮教網路著的黑暗現實都作為控訴和反叛的物件。僅僅把仇恨傾洩在幾個人、一種人身上,在那個時代是遠遠不夠了。因此,他的杜麗娘就以一腔激情,向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整個思想負荷發起了衝撞。 在這裡,“情”是一面與“理”對立的重要的思想旗幟。在湯顯祖之前,對於程朱理學,對於封建倫理禮教,表示不滿以至發出抗議的人是很多的,但大多沒有用藝術的方法樹起一面鮮明的旗幟;歌頌真實感情、自由感情的人也是很多的,但大多也未能把他們所歌頌的感情提煉成一種具有廣泛社會感召力的呼號。湯顯祖用《牡丹亭》改變了這種狀態,他在塑造豐滿的藝術形象的同時,幾乎有一種思想家式的追求。他自己在為《牡丹亭》所寫的題詞中有這樣的話: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濛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這就是說,湯顯祖特意設定夢而死、死而生的情節,是為了表現一種能夠超越生死的“至情”。這種“至情”既然不在乎形骸,因此即便在夢中也可能是真實的。希望僅僅以“理”來窮盡人世之事是不可能的,在“理”所歸納不了、解釋不了的地方,還有“情”在活動著呢!顯而易見,湯顯祖所表現、所理解的“情”,具有極大的個體自由度,對於客觀現實生活是比較超逸的,是不受種種外在形骸的束縛的。這樣,這種“情”也就以個性自由的實質內容,構成了與扼殺個性的“理”的對立。 感情!真實的感情,個體的感情,不顧一切的感情,足以笑傲死神的感情!湯顯祖的這種呼籲,使我們聯想到歐洲的人文主義者和浪漫主義者。歐洲人文主義者熱情地呼籲一個以人為中心的世界,來代替原先那個以神為中心的世界。他們認為,人是有感情、有意志、有理性的生物,每個人都有權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