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來增援的一個團,已在10多里外的太平莊打響了。兩處槍炮聲攪成一團。
林彪看看錶,讓7旅作戰科長陳世勳,去告訴戰鬥總指揮、7旅旅長彭明治(曾任駐波蘭大使。最後一個職務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天快亮了,敵機要來,援兵要到,拂曉前若不能結束戰鬥,就撤下來。
今年77歲,一副慈眉善目的陳世勳老人說,彭旅長讓我報告林彪,拂曉前一定結束戰鬥。可天亮了,槍還在響。林彪又讓我跑了一趟。進村一看哪,滿街都是寫著“USA”的戰利品,彈藥箱,汽油桶,十輪卡,大炮。土八路這回可開洋葷了!俘虜一堆堆蹲在雪地上,黃糊糊的像一堆堆窩窩頭。戰士們拿著美國槍,叫著,跳著,一梭子一梭子朝天上放。
月亮明晃晃掛在天上,天地一片銀色。敵人還嫌不亮,又把照明彈一個個掛了上去。
天出奇的冷。幹部戰士都穿著薄棉衣趴在雪窩子裡,有的還穿著在山東、河北時老鄉慰問的雙層布夾鞋。
17時20分,開始肅清外圍敵人,3小時結束戰鬥。
22時,開始總攻擊。
“九·一三”前的回憶錄,都大談“一點兩面”和“三三制”。並說這是在東北第一次運用“林總”的“一點兩面”和“三三制”戰術。“九·一三”後,這些字樣都不見了。有的文章把“三三制”變成了“以各個戰鬥小組為單位編成疏散的戰鬥隊形”(23)。而在有關黑土地這場內戰的幾乎所有的文章,“九·一三”前的“林彪”、“林總”,“九·一三”後大都代之以“東總”。
2團突破口正是敵人主要防禦點。重迫擊炮發射的燃燒彈,在陣地前沿築起一道德火牆。衝上去的戰士變成了“火人”,有的撲倒不動了,有的在雪地上翻滾著。
眼見衝擊受阻,7旅的方向卻鴉雀無聲。江擁輝沒有多想,也來不及多想。
他的任務就是從北面打進去,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傷亡從北面打進去。
槍林彈雨中,一個稱職的指揮員的頭腦,會變得出奇得冷靜、敏捷而又活躍,在撲面而來的熱浪中,江擁輝發現東北角敵人火力較弱,還有個彎曲的小河溝,便於隱蔽,衝擊距離也短。他立即命令1營向那裡運動,集中全團火力壓制敵人,掩護1營迅速發起了攻擊。
就在這時,7旅方向槍聲大作,撼動了整個戰場。
原來,這是林彪安排的。他故意讓19團晚20分鐘發起攻擊,迷惑敵人,使敵人將兵力和火器投入到2團方向,以增加攻擊的突然性和可靠性。
趁敵人轉移火力之際,2團1營迅速突破敵人陣地。接著,另外三支箭頭也相繼射入鎮內。
短兵相接,全美械的13軍可就不如半美械的52軍了。大炮不能上刺刀,炮彈都打到後邊去了。每班只有3支步槍,想拼命也只有3把刺刀。可敵人也不是一打就癱,沒刺刀就跟你搶槍把子。有個機槍手腦袋被扭住了,還抱著機槍射擊。
這一仗,1師和7旅傷亡700多人。
這個數字,打破了山東和華中地區8年抗戰中任何一次夜戰的傷亡紀錄。
秀水河子戰鬥,是在節節後退的不利態勢下,利用敵人輕敵冒進,精心策劃的第一個乾淨利落的殲滅戰。對於打擊敵人氣焰,消除當時對美械裝備敵人的恐懼,恢復和堅定鬥爭信心,無疑起了相當的作用。
從更廣泛的背景上看,這一仗向那個“萬花筒”時期訴說著的,卻遠非僅僅如此。
沙嶺—碰上了“王牌”就在1師和7旅乘坐30多輛美製“大道奇”,在老百姓“這八路可真小看不得呀”的嘖嘖讚歎聲中,浩浩蕩蕩闊闊氣氣駛出“一舉成名”的秀水河子時,沙嶺戰鬥打響了。
2月初闖到關東的新6軍新22師,2月10日後,相繼佔領盤山、臺安、遼中,在遼河以北以西地區形成一條線式防禦陣地。其66團和師教導營進至遼河南沙嶺村,成為突出孤立部分。
遼東軍區決定吃掉這股敵人。
兵力部署,以4縱五個團(後又調來3縱一個團)主攻,3縱兩個旅警戒、打援。
除了都是打孤立突出之敵外,一切都和秀水河子是另一種情景。
首先是“最後一戰”。
戰前動員:這是“最後一戰”了,這一仗打完了,東北就和平了!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動員一切力量堅決打好這一仗,也一定能打好這一仗!日本鬼子都打垮了,頑軍算老幾?把炮彈放出去就是勝利!
真是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