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戰爭環境,沒有機會長篇大套上大課,而且幹部戰士文化很低,講多了,講深了,也不懂,記不住。於是,林彪就用“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這些新名詞,把它們歸納起來,通俗易懂好記。
林彪還發明瞭許多新詞櫃。“硬拚仗”,“拚命仗”,“莽撞仗”,“老大爺仗”,“官僚主義仗”,“攻城軍”,“爆炸軍,’,”刺刀見紅”……
人們講“人力,”物力”,他又來個讓秘書一時沒法記錄的“時力”。還有那些後來聽看令人刺激的“活學活用”、“抓活思想”、“天天讀”之類。
人類許多詞彙的出現都與戰爭有關。現代英語中的不少常用詞彙,都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創造或流行起來的,在這方面,林彪也是個專家。
“四快一慢”
向敵前進要快:譬如打某個地方,怕敵人跑了,前進時要快。……
抓住敵人後進行準備要快:看地形,選突破口,構築工事,捆炸藥,動員,調動兵力,佈置火力等等,忙個滿頭大汗才好,這要快。
突破後擴張戰果要快。
敵人整個漬退了,離開了陣地,我們追擊時要快,這時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白天黑夜……
一慢是指甚麼時候,甚麼事情上慢呢?是指總攻發起時機這一下要慢(但總攻開始後就要快)。在這問題上要沉住氣,上級催罵,派通訊員左催右催,這就要沉著,反正我要準備好再打。⒁。
“四快一慢”和“四組一隊”,都是四平攻堅戰後提出來的。
這些戰術原則都是根據黑土地上戰爭程序提出來的。像“一點兩面”有“點”有“面”一樣,每個階段都有一種主要傾向,抓住這種傾向歸納出一點,大講特講,一個問題講得差不多了,另一個階段又開始了。比如,由游擊戰轉化到正規戰時,大講特講“一點兩面”,“三三制”。準備總反攻了,就大講特講“四快一慢”和“四組一隊”。
林彪用那張因話語金貴而顯得份量非同一般的“婆婆嘴”,把各個時期需要的戰術和能體現出這種戰術的各種新名詞,灌輸給他的將軍和士兵。
沉默寡言的“婆婆嘴”——林彪的“重點主義”。
“重點主義”中不忘“面”:
去年總結時我提出四快一慢,這個慢字又怕變成慢慢騰騰、懶懶散散的偏差,如果不築一條堤堵住這個偏差,就會杷這句話亂用一氣。……黨內無論在思想政治上,提出一個決議,總要留個尾巴防止左右偏差,政治上如此,軍事上也是如此。⒂。
“四組一隊”
四組即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提出四組一隊主要是提醒大家:突擊連隊要分工,小組互相掩護,互相配合,至於實際運用,應根據具體目標,同志們提出三個組,五個組,也有將機槍組組織起來成為一個戰鬥班的,我想今後也可能不一樣的。⒃。
“四組一隊”是劉亞樓總結出來的。
老人都說,在打錦州和天津時,“四組一隊”起了很大作用。
很多老人都談到,一仗下來,各級指揮員都要到陣地或突破口去開現場會,根據實戰情況總結經驗教訓。打下錦州後就奔遼西,殲滅了廖耀湘兵團後,有的部隊還特意回到錦州,補上這一課。
兢兢業業,刻苦鑽研戰爭藝術的共產黨人。
黑土地上的共產黨人由小到大,由弱變強,越打越精明,是與林彪的這些戰術原則分不開的。
據說,毛澤東當年對林彪這些戰術是肯定的,有的還很欣賞。
據說,國民黨當年認為東北共軍戰術水平高。
而評價一位將軍和他的戰術的最簡捷,也是最權威的標準,是他所指揮的戰爭的勝利和失敗的總紀錄。
孫子說:“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軍事科學之所以是一門科學,就因為它有規律可循。但一般的規律並不能代替一切,世界上沒有一條作戰原則是永恆不變的。無論多麼成功的戰術原則,都只能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時間變了,空間變了,武器改進了,技術發展了,軍事組織形式和軍隊指揮的方法,也都要隨之進步和發展。即使是在電子計算機時代,軍事科學也不可能成為精確的科學。因為戰爭主要是由人的活動決定的。
當年的林彪,對這一點是清楚的:這種經驗,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產生的,因此,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