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這樣袁紹便對曹操懷恨在心。更重要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迅速發展起來,由兗州而擴充套件到豫州、司隸,關中諸將也聽他的號令。二人一個在河南、一個在河北,形成了隔河相峙的局面。袁紹哪能容忍,遂決定進攻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派大將攻曹操於白馬,他親率十萬大軍,進抵黎陽,雙方爆發了官渡之戰。從袁、曹雙方的客觀條件來看,袁紹是當時最有實力的集團,地理條件優越、財富豐饒、兵多將廣,這些方面曹操都不如袁紹。但從雙方的主觀方面,如政治經濟措施、軍隊戰鬥精神、主將指揮能力等方面來看,袁紹則遠遜於曹操。曹、袁的優劣,當時的人就有評價。荀彧和郭嘉是當時有名的謀士,兩人都先事袁紹後投曹操,對袁、曹有比較深刻的瞭解。荀彧評論曹、袁,認為曹操有四勝而袁紹有四敗,他對曹操說:“今與主公爭天下者,惟有袁紹耳。袁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主公明達不拘,惟才所宜,此為度勝。袁紹遲重而少決斷,不能及時把握機權;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為謀勝。袁紹治軍無方,法度寬緩,兵卒雖多,其實難用;公法令嚴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能奮勇爭先,冒死向前,此為武勝。袁紹憑藉世族之資,沽名釣譽,華而不實,故所用之人多虛浮之士;公以赤誠待人,推誠佈公,不虛美,以勤儉律己,對有功之士則不吝賞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都願意為公效力,此為德勝。”郭嘉也對曹操說袁紹有十敗、曹操有十勝,內容與荀彧所言大致相同。曹操本人對袁紹也有很深刻的認識。官渡之戰前,曹操手下不少人見袁紹兼有四州,兵多將廣,糧草豐足,提十萬大軍南下攻許,來勢兇猛,認為難以抵敵,因此多存畏懼之心。而曹操卻滿懷信心地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劃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劉備像官渡之戰前,劉備攻佔徐州,遣使與袁紹聯兵,使曹操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處境。曹操趁劉備在徐州立足未穩,用快速戰打敗劉備,劉備被迫逃往袁紹處。在如何對曹操作戰的問題上,袁紹的謀士有兩種不同的意見。沮授、田豐建議袁紹對曹操先禮後兵,以大軍屯駐黎陽,分遣精騎抄襲曹操的邊地,使其左右不得安息,不出三年,可坐而制勝。但審配、郭圖卻認為打敗曹操易如反掌,今日不及時取之,其後恐難圖也。袁紹本來就盲目自大,僥倖冒險,自然就聽信了審配、郭圖的意見。曹操及其謀士分析了形勢以後,決定由曹操領兵趨延津,虛張聲勢,引誘袁紹分兵西來應戰,然後自己卻集中兵力,以快速行軍掩襲白馬。果然袁紹中計,曹操取得了首戰的勝利。其後,曹操從白馬後撤,袁紹從黎陽渡河進擊,在延津又被曹操打敗。兩次戰役,斬河北名將文丑、顏良,河北軍為之氣奪。其後雙方主力在官渡決戰。建安五年(200年)九月,袁紹運糧車數千乘送軍糧到官渡。袁紹的謀士荀攸來投曹操,並向他建議偷襲袁軍糧草。曹操果斷地採納了荀攸的意見,派大將前往烏巢大破之,燒其輜重。這時,袁軍內部發生分裂,大將張郃、高覽投奔曹操。至此,袁紹軍全部崩潰,袁紹父子單騎逃回河北,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全勝結束。此後曹操逐漸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奠定了曹魏政權的基礎。
諸葛亮在其著名的《隆中對》中對曹操取得勝利的原因曾作了如下的評述:“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者,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對曹操的權謀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陳壽也評論道:“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賅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蔣介石乳名瑞元,學名志清,字介石。後來他追隨孫中山,改名中正。1907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第二年即赴日本學習軍事。在日本,他結識了陳其美,並與之結為異姓兄弟。由陳其美介紹,他加入了同盟會。1911年武昌起義以後,蔣介石回國,追隨滬軍都督陳其美,在他手下任團長。隨後蔣介石藉助陳其美的關係,投奔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援閩粵軍第二支隊司令,後升任粵軍第二軍參謀長。但蔣介石感到自己沒有實權,向孫中山辭職,到上海證券交易所做證券交易。1922年,陳炯明突然發動政變,率部炮轟廣州孫中山總統府。孫中山急電蔣介石:“盼速來。”蔣介石迅即趕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