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以過人的膽略和權謀戰勝了所有的敵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儘管她在奪權的過程中手段非常殘忍、歹毒,濫殺無辜,但仍不可否認她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
三 宮廷政變在古代最高權力的攘奪和傾移中,宮廷政變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巍峨而華美的皇宮,從外表看來,是那樣的威嚴、崇高,但就是在這裡,卻隱藏著層出不窮的密謀奸計,發生過難以數計的宮廷政變。但是,政變的成功者在書寫歷史時,總要將其政變的實際情況加以掩飾,把他獲得政權的過程寫得冠冕堂皇,說成是“天命攸歸”、“人心所向”,而將失去政權的一方寫成是萬劫不復的惡人。當然事實總是不會被全部掩埋的,被篡改的歷史中總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透過這些蛛絲馬跡,我們瞭解了很多宮廷政變的真相。
發動政變的主角大致有四類人:皇帝的親屬、權臣、閹宦以及皇帝本人。皇帝的親屬在古代的政變中所佔比重最大。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體制最基本的特點就是父傳子、家天下,因此皇室家族的成員比一般的人更有資格取得最高權力。為了解決皇室內部對最高權力的爭奪,早在西周時期,就建立了嫡長子繼承君位和庶子分封的制度,但是嫡長子繼承製卻常常遭到破壞。一方面是因為皇帝廢嫡長子而立庶子,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庶子發動政變,爭奪帝位。東周時期,天下大亂,禮崩樂壞,子弒父、兄弟相殘的事情數不勝數。秦漢以後,君主的兒子們所發動的政變更是史不絕書。其中較著名的如秦二世沙丘政變、隋朝楊廣弒父即位、唐朝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清朝雍正奪嫡等,都是眾所周知的有名的宮廷政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出巡途中,臨死前,遺詔公子扶蘇回咸陽主持喪事,即帝位。但是中車府令趙高扣壓了詔書,與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密謀,並串通丞相李斯,矯傳始皇遺詔,立胡亥為皇帝,命扶蘇自殺。這一政變的關鍵在於秦始皇沒有立太子,使胡亥得以利用在秦始皇身邊的便利條件,假傳遺命,奪得帝位。
隋文帝晚年臥於病榻之上,楊廣迫不及待,殺死父親,奪取了帝位。
唐朝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則是兄弟之間的一場殘殺。唐高祖李淵的皇后生有四個兒子:長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亡),四子元吉。他們輔助父親,為唐朝的建立都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秦王李世民,素有大志,胸懷韜略,在建唐過程中戰功顯赫,手下又人才濟濟。李世民對最高統治地位早就懷有野心,但是按傳統的宗法制度,李建成是長子,被立為太子,是合法的帝位繼承人。因此兩兄弟之間爭奪帝位的鬥爭便成水火之勢。在這一斗爭中,齊王李元吉站在太子一邊,共同對抗李世民。他們雙方為了自己的利益,都積極採取措施,壯大自己的勢力,打擊對方、瓦解對方,甚至不惜採用暗殺的手法,消滅對方。
對於雙方的鬥爭,高祖李淵雖然偏袒太子,但是優柔寡斷,對雙方不能作出明確的決定。這樣,雙方鬥爭不斷升級,終於演變成一場骨肉相殘的屠殺。公元626年6月3日這一天,秦王府正積極準備進行政變時,李世民突然接到父皇的通知,第二天到大內臨湖殿開會,解決他們兄弟間的糾紛。這樣,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就在當天夜裡,李世民率領千餘人埋伏在李建成等人必經的玄武門周圍。玄武門的守將常何原本是李建成的心腹,但已被李世民收買,李建成毫無覺察,毫無防備。經過數小時激戰,東宮和齊王府被徹底擊敗,建成和元吉當場被殺死。玄武門前屍橫遍地,血流成河。剿滅東宮和齊王府餘黨後,李世民立即派尉遲敬德等人率軍趕到臨湖殿,尉遲敬德等人對唐高祖說:“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已舉兵誅之,恐陛下驚動,特遣臣來宿衛。”把高祖軟禁起來。唐高祖無可奈何,在尉遲敬德的逼迫下,下了一道詔書,令一切軍隊悉歸秦王李世民統轄。被軟禁的唐高祖自知大勢已去,於是就在第三天,下詔立李世民為太子,大小政務通通由李世民處置。8月8日,唐高祖下詔,禪位給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這樣李世民便即位為皇帝,即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至於清朝雍正皇帝的政變,至今仍是一個歷史之謎。但據皇子允祀、允瑭等聲稱:“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何如,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皇上即指皇四子胤。胤與其舅父隆科多早已密謀,以京師武力為後盾,隔絕了康熙帝與外界的聯絡,捏造詔書,讓四子胤登上了皇位,即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即位以後,為了防備皇位的爭奪,就建立了秘密立儲的制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