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2/4 頁)
,保證糧價不至於暴漲。用這種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機活動,保護農民利益。在原本歷史中,商鞅變法後便在《商君。墾令》中規定:“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實際上也就是實行重農抑商的經濟策略。
(糴念“d”得音,糶念“tiao”條音,既米入、米出之意。)
此時,這對祖孫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正是百里遙和玄。
當百里遙將李悝變法當中的富國強民解釋明白之後,便解說起嬴無敵的民富國強:“何謂民富國強?秦公言曰:國之富者,根基首在賦稅。賦稅何所出之?正是百姓、黎民,是為民之膏腴。然,各國農稅苛重、田賦勞民,生民勞做整年,尚且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入不敷出,何來賦稅?以秦公之論,欲強國,先富民。民之所求,不過口中之食、遮體之衣,民富則商貿興,商賈牟利其中,則賦稅由其所出,於民無傷。”
所謂的民富國強,嬴無敵的說法就是國家的富裕,實際上它地基礎就是從老百姓手中收來賦稅。可現今天下各國的賦稅苛重,老百姓勞作整年,產出的糧食在繳納了賦稅之後還不能吃飽肚子,這個國家的糧庫裡縱然裝滿了糧食,也談不上富裕,更談不上富強。因此,按照嬴無敵的看法,一個國家想要富強,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作為基礎的勞苦百姓,大眾人民富裕起來,只有人民富裕起來了,才會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而人民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才能刺激商業貿易和經濟發展,只有能夠賺取大額附加值地商貿發展起來,才能從商人身上抽取更多地賦稅,然後又可以用賦稅去跟商人購買貨物,跟農民收購糧食,大家都有錢賺,共同富裕。
這樣一來,對老百姓、商人和國家而言,都是多贏的局面。
當然,這種迴圈地經濟模型是後世的研究結果,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們對商業的模式只是有著一個模糊的概念,雖然春秋戰國時代不乏陶朱公范蠡、白圭和隴西烏氏(項少龍的老丈人)這樣的商業才,可能夠把商業概念引入治國理政這個大局中來的,也就是李悝一人而已。便是日後的商君衛鞅,也不過就是一個只知道重農抑商的匹夫而已,這也是無敵將衛鞅呈上的強秦九策原封打回的原因。
古代的農稅苛重,以秦國而論,世族封地的租稅一般都在五成左右。也就是百姓若是租種世族封地,產出的糧食必須交出一半作為租子,而同時還得擔負國家的稅賦和徭役。並且在耕作自己租賃私田的同時,還要義務的去耕作世族的公田,並且公田的產出全部歸地主所有。
因此一年到頭下來,身為自由民的百姓若是遇上好年景,或許還能混個飽腹,若是遇上荒年,交不起地租便只能選擇做逃民,或是被抓去世族地主家裡做農奴了。
隨著百里邀深入淺出的講述,玄眼中不由泛起了一絲異彩。戰國時代,百家學說爭鳴,大凡一派嶄新學說被提出,必然要經歷天下百家學說的考驗。因此,當嬴無敵在齊國臨淄的稷下學宮首次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論述之後,天下自然是一片譁然,譁然之後,有識之士自然要深入的去研究這種思想所內涵的意義。
對於玄而言,多年在百里瑤、鬼谷子和墨子身邊的學習生活使得她的眼界早已超脫了這個時代的思想羈絆,這使得她能夠看得更高、更遠、更深邃,因此她也能從無敵的論述中,理解無敵的做法,以至於猜測出無敵的想法。
“大父,兒有一問。”玄突然道。
百里瑤笑言:“說來聽聽!”
玄問道:“若日後秦公變法,盡得商稅而富國,可否會免除百姓稅賦?”
“恩?免除百姓稅賦?免除百姓稅賦……”百里瑤聽得一呆,不由沉思起來。
第一部隴西烽煙卷八征伐四野 第162章 為弟求賢
“哐!哐!哐!”
城南大街上,一個身穿黑底布袍,胸前套有寫著“公安”兩字小褂的巡街小校往街心一站,將手的銅鑼敲了三響對著街面扯開嗓子喊道:“國府簡兵令:大秦軍中凡年過三十者、家中獨子者、身有殘障者、兄父、親屬同役者,皆除役卸甲。凡除役老兵查無劣跡者,一律賜爵一等,爵曰:大秦功卒,可見官不拜,面刺國君。另賜黃牛一口、羊五口、布幣兩千、絹二匹、糧田十畝,卸甲還鄉。”
“面譽”,即當面表揚:“面刺”,即當面批評。)
巡街小校才將國府的簡兵令公宣完畢,整個街面上呼啦啦的一下圍上來無數百姓,七嘴八舌全在問這簡兵令究竟是個什麼令法。場面一時近乎失控,那小校只得喊到:“諸位,國府門前張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