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部分(第4/4 頁)
札甲的關係,面部暴露在外,手臂、腿部沒什麼防護,受傷的機會大得多。如今,給他們配備了新式盔甲,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他們的防護能力驚人。
要是再遇上匈奴,匈奴對他們是無可奈何,會有狗咬烏龜,無處下嘴的感覺。當然,這是漢軍,不是烏龜,只是一個比喻。
檢視一陣騎兵。周陽來到弩陣訓練處。
如今的弩陣,與在當初在北邊的弩陣有些不一樣,一是所有的弩兵全部配發了環首刀和弓箭。按照周陽的命令,漢軍不分兵種,騎兵、步兵、弩步,必須要會騎馬,要會射箭,要會砍殺,這是漢軍的基本要求。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讓漢軍的攻擊力和防護能力大為增強。當敵人衝鋒到弓箭範圍時,漢軍不分兵種。一齊放箭,這箭矢的密集程度就大多了,對敵人的殺傷力相應的就會增加。
學會了砍殺,敵人衝到近前時,就是弩兵也有抵抗之力,不會束手待斃。
弩兵的第二個變化是沒有了秦弩,最厲害的是大黃弩。大黃弩的威力不如秦弩,可是,大黃弩比秦弩更加輕便,便於漢軍機動。
秦弩是厲害,威力無窮,這是勿用置疑的。去歲一戰,若無秦弩助戰,漢軍未必能取得長城大捷,即使打勝了,代價會更大,大得多。
可是,未來的漢匈大戰主要是發生在大漠深處,不是在邊關,若是漢軍使用大量的秦弩,這會降低漢軍的機動能力。
在大漠深處作戰,機動能力是首要的。匈奴自小生長在馬背上,騎射嫻熟,再加上他們是輕騎兵,身著皮甲,揹負弓箭,輕便靈活是匈奴最大的長外,是以匈奴來去如風,今日在東,明日在西。
若是匈奴在大漠深處作戰,漢軍的機動能力不夠的話,會吃大虧,拖都會給匈奴拖垮。周陽、李廣、程不識他們商議之後,決心放棄秦弩,以大黃弩為主。
戰場上不一定要使用最好的,夠用就行。大黃弩的威力雖然不如秦弩,卻也驚人。足夠用了。
畢竟匈奴沒有弩。不要說大黃弩,就是近兩百年前趙武靈王使用的趙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