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4 頁)
一般。更有不少樹林禁受不住,翻倒在地上。
只一輪射擊,就有不少樹木倒下,威力之驚人可想而知了。
周陽眼前浮現出一幅奇景,那就是匈奴給大黃弩做成了人肉串,每枝大黃弩矢上就有數名匈奴給串在一起。
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僅僅是周陽,李廣他們誰個不是如此想呢?
這種威力,早已不是血肉之軀所能抵擋的了,更別說只會盤馬彎弓的匈奴了。
“呼!厲害,厲害,真厲害!”
李廣他們大聲讚歎。
第二輪是擘張弩射擊。弩機聲如雷,箭矢破空聲如同導彈掠過,射得樹木翻倒。
第三輪是瘦弩,第四輪是夾弩。周陽這是要檢驗一下每種弩的效能。
李廣摸著下巴,沉思道:“這是怎麼回事,弩的射程變遠了。大黃弩竟然能射近一里了。”
這事,竇嬰他們也發現了,驚奇的皺著眉頭。
當然是周陽調整了弩的仰角。弩放箭都是仰射,不可能平射,這是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摸索出來的經驗。可是,我們的祖先卻不知道,仰射要四十五度角才能射得最遠,周陽要漢軍以四十五度角度放箭,自然是遠了。
周陽沒去解釋,而是下令,準備齊射。
在戰場上,敵人會由遠而近的衝殺過來。當敵人進入大黃弩射程時,大黃弩就可以發威了。然而,這時節,因為大黃弩少,殺傷力雖然驚人,卻不能構成密集的箭矢,威力有限。
隨著敵人的衝近,擘張弩加入射殺,箭矢的密集程度就會提高,威力就會大程。敵人越近,發威的弩越多,箭矢的密集程度越來越高,弩陣的威力越來越大,到了四種弩齊射時,那就是天崩地裂的威力了。
當四種弩齊射時,弩機聲、破空聲響成一片,就是如李廣、程不識這些久歷戰場搏殺的名將,也是緊咬牙關,才能抵受得了聲響對耳膜的刺激痛感。
那種聲響,讓周陽有身處炮火紛飛的現代戰場之感。
有些承受力稍弱的兵士,更是臉上發白。
一輪齊射之後,周陽下令,再次齊射。這次,要弓箭手也加入。只要敵人衝到射程內,弓箭手就要放箭,這威力更增。
此時此刻,密集的箭矢組成一張巨網,密密麻麻的好似雨點一般。這可是數萬枝箭矢,其密集程度可想而知,在如此密集的箭矢面前,不要說人,就是蒼蠅也別想活命!
一輪又輪,直到所有人都適應這種聲響,周陽這才下令停止。
李廣最是心急,二話不說,飛身上馬,一拍馬背,疾馳而去,下了山崗,直奔樹林。
周陽他們趕到時,只見李廣嘴巴張大,眼睛瞪圓,直勾勾的看著前面,連眼珠都不知道轉動一下,要不是他的胸口急劇起伏,一定會把他當作一尊雕像。
“飛將軍,你這是怎麼了?”竇嬰奇怪的問一句,李廣喉頭髮出幾下“咕咕”聲,算是回答。
竇嬰朝樹林一瞧,驚呼一聲“天吶”,步了李廣後塵,變成了雕像。
周陽朝樹林一瞧,驚訝得差點連下巴都掉下來了,眼前情景讓人震憾!
樹木翻倒,斷裂,那景象就跟現代社會遭到炮火轟炸沒什麼區別。唯一讓人覺得不同的是,地上插滿了密密麻麻的箭矢,而不是一個個彈坑和飛濺的彈片!
一百一十二
如此威力,毀天滅地,足以毀滅一切,別提眾人的心情了,激動、振奮、喜悅……
李廣他們足足在樹林裡歡呼了半個時辰,這才稍抑激動之情。
他們之所以激動,是因為漢朝長久以來,沒有找到對付匈奴騎兵的有效戰術。為了對付匈奴的騎兵,漢朝大量使用戰車。戰車,是春秋時期的主要武器。到了戰國時代,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已經給淘汰了。
戰車笨重,行動遲緩,用於防守還可以,卻不能進攻,這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漢軍。可是,沒有對付匈奴騎兵的辦法,只有重祭這一法寶。
如今,弩陣一成,就有了對付匈奴騎兵的法寶,誰能不歡喜若狂呢?這可是漢軍數十年來,無數人在尋找的辦法呀。一朝實現,李廣他們的激動之情可想而知了。
竇嬰感慨無已,拈著鬍鬚,讚歎起來:“這種戰術,自從前朝覆滅,就未再出現過。前朝名將蒙恬,在河套之地與匈奴大戰,就投入了上萬架大型連弩,打得匈奴血流成河,頭曼單于慘敗。五十萬匈奴,逃回漠北的不過數萬人而已。”
河套之戰,秦軍之所以能取得那麼大的戰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