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李朝實錄》在雍正繼位當年,人家那書上就寫上了。中國人盛傳雍正皇帝是篡位的。反過頭來說,這太后下嫁,八次使臣到中國怎麼也應該有一個人知道,但八個人都不知道,這不可能吧。所以,他認為是不在北京,太后下嫁說不在北京出現,在哪兒呢?他們認為在浙江,這個證據他們認為就是張煌言的《建夷宮詞》。他們認為,張煌言遠隔好幾千裡地在浙江從事抗清活動,最後被多爾袞打敗,最後在康熙年間被擒,他在順治六年就敢寫出太后下嫁的詩,那肯定是什麼呢?是這麼一回事,就是他一聽說多爾袞討了自己的侄兒媳婦,豪格的妻子為妻,豪格的妻子我們提醒大家注意,她是蒙古科爾沁部落的人,他是孝莊皇太后的妹妹。她也叫博爾濟吉特氏,肯定是什麼,張煌言聽錯了,他分不清楚多爾袞手下有四個叫博爾濟吉特氏的妻子,有四個一樣姓的妻子,他分不出來,所以弄錯了。他認為,這個是太后下嫁假說的形成。那太后下嫁這假說又是怎麼樣發展的呢?反對者們的考證是否有道理呢?
第二十一講 多爾袞與孝莊皇太后的關係之謎(六)
我們在介紹到反對孝莊皇太后下嫁給了多爾袞的這方觀點的時候,我們說他必須得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您認為太后沒有下嫁,您必須得回答,太后下嫁這一假說它是怎麼樣產生,又是怎麼樣發展的。它產生,反對者認為它產生在浙江地區,關於它的發展,反對者們認為,它的發展經歷了前後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張煌言的太后詩出現的那個階段,以浙江為中心,迅速向周圍,向南方各省傳播。但是這種傳播很快地隨著康乾盛世的到來,隨著大量文字獄的出現,一度銷聲匿跡了。
緊接著是什麼呢?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革命黨人為了製造反清的輿論,不斷有人印行兩種東西,一種東西就是在清軍入關前後滿洲人的大屠殺。另外呢?他們也在印行另外一種書,就是雍正皇帝的《大義覺迷錄》等書。這《大義覺迷錄》是雍正皇帝自己寫的。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呢?當時全天下都盛傳,他是殺父自立,他是篡位的,所以雍正皇帝臉掛不住了,就自己寫了一本書,不要聽信謠言,我說的才是真理,專門寫了這本書,每個人都得讀。結果每個人讀完了之後,大家就更不信了,越描越黑。那肯定的,這個事您就不能說。所以反對者們認為,為什麼太后下嫁後來又出現了這種說法,就是革命黨人編了很多書,抄了很多東西,把它形成字面上的文字,人人一讀,得,太后下嫁,假的也成真的了。尤其是在清朝滅亡以後,那各種野史,《清朝野史大觀》、《東華錄》、《清稗類抄》等等,很多很多書都在記太后下嫁了,都把這件事濃墨重筆,極盡侮辱啊,就描啊,結果越描越重,最後弄得人人都認為太后下嫁。
現在的問題是反對者們的考證它有道理嗎?支援太后下嫁的人,他有道理嗎?到底孰是孰非呢?我覺得,我們是不是能這樣做,我們把雙方的八個論點讓它再激烈交鋒一下,我們給它進行一下比較,對比一下,看看這八個方面誰的考證更有道理,最後我們把雙方沒道理的東西都去掉,我們看看剩下什麼,如果剩下的是有道理的,我們就認為她是下嫁了,如果剩下的是說沒下嫁的,最後那她就沒下嫁。所以我是這樣想,把雙方針鋒相對的八個觀點,碰撞一下,看看剩下什麼。
我覺得,針對前面的論據一,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正反雙方進行了激烈的交鋒。但是我可以說,雙方說的話那叫各說各話,誰都沒聽聽對方在說什麼,還有一句成語叫風馬牛不相及。所以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認為反對者們,他的批駁沒有擊中對方的要害,贊同者們的考證稍勝一籌。我為什麼這麼說呢,諸位好好想一想,我前面在介紹反對者們的考證和支持者們的考證的時候是怎麼說的,這個支援太后下嫁的人,他的考證是說什麼?皇太極一死,順治皇帝繼位,多爾袞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他成功地挫敗了豪格,當上了攝政王,緊接著這個攝政王一路直下,揮師入關,定鼎北京。然後在他揮師入關,定鼎北京的過程當中,他轉眼之間就成為大清朝說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說一不二到什麼地步呢?皇帝的玉璽是在多爾袞他們家擱著。不在皇帝身邊擱著。我們的考證是從這兒開始的。皇帝的玉璽被多爾袞拿去了,小皇帝順治,隨時有被廢掉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問題就出現了。小皇上,六、七歲,他怎麼辦?他哪知道怎麼辦?我們必然就要問到一句話,他的媽媽孝莊皇太后怎麼辦?她怎麼樣做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兒子能夠做成這個皇帝?才能夠穩住多爾袞?穩住自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