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打架去了,這皇上應該是我的,你知道不知道,倆人要掐起來您知道嗎?這是結婚了,有這樣結婚的嗎?還跑皇宮內院,闖進皇宮內院找皇太后,這是結婚嗎?這肯定不是結婚啊,要結婚,在床上就說這個事了,還用專門記這一筆,恰恰蔣良騏這《東華錄》證明,太后下嫁這個事,純屬子虛烏有,沒有這回事。有肯定不這樣!嫁給他就肯定不會打架。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清世祖實錄》裡面記載的清世祖,就是福臨,他在順治七年,也就是1650年的時候,他去臨幸攝政王府的一個記錄。這個我後邊會說到,1650年多爾袞病了,病了以後自己在家裡頭孤孤單單,很悶,然後就發牢騷,說這討厭的皇上,也不來找我來,也不來瞧瞧我,我還是他長輩呢,怎麼就不應該瞧瞧我呢,雖然說您是皇帝,我幫您這麼多忙。結果怎麼樣呢?屬下的人就偷偷告訴皇上了,皇上皇上,攝政王生氣了,說您老不瞧他去,皇上趕緊就來了。反對者們說,你看這不明明白白是沒嫁嗎?他為什麼感覺到孤單,孝莊皇太后肯定沒在他身邊,孝莊皇太后在他身邊他會感到孤單嗎?他會挑皇上的理嗎?他不會啊,所以這一點,順治皇帝臨幸這件事,也恰恰證明沒有出嫁。
第三,就是我們說的《李朝實錄》。反對者們現在認為,當時的清朝和朝鮮的李朝,關係是非常好,上下級嘛,它是我們的藩屬,清朝有什麼事,都會通稟給朝鮮的李朝,那兒都會有檔案記載。你看那兒有皇父攝政王這個詞,但是那兒怎麼就沒有發現太后下嫁詔呢?朝鮮那兒怎麼沒有中國的太后下嫁詔?這也不對。
第四,就是從順治皇帝和孝莊皇太后在多爾袞死了以後,對多爾袞三下五除二地處理,這個處理我們前面講過了,削爵,撤諡號,撤廟享,沒收財產等等。多爾袞屍骨未寒啊,便對他痛下如此殺手,顯然是沒有出嫁。如果要是順治皇帝的媽媽孝莊皇太后出嫁了的話,那這樣做這不是給自己臉上抹黑嗎?我原來管叫爸爸,轉眼之間這爸爸剛一死就開會,這成赫魯曉夫對斯大林了,有這樣的人嗎?這不可能的。不能出現這種事,這種事也證明沒有下嫁。所以綜上所述,反對者們認為,上述材料沒有一條能夠充分證明太后是下嫁的。
那太后下嫁這一假說是怎麼樣出現的呢?他們認為事情還得從張煌言的太后詩說起,還得從皇父攝政王這個稱謂談起。他們認為,太后下嫁假說,之所以能夠形成和發展,關鍵在於皇父攝政王這個詞,關鍵在於張煌言的太后下嫁詩。他們認為,攝政王又冠以皇父,中國古代無此先例,這一點如果出現的話,那肯定會在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口耳相傳,肯定會覺得驚訝,怎麼回事?太后?皇父?一聯想,肯定太后下嫁了唄,然後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迅速全國就知道了。
他們認為,太后下嫁是子虛烏有的,對太后下嫁假說的最好的考證文章,便是孟森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叫《太后下嫁考實》。孟森先生是著名的清史專家,現已故去了。我這兒引用的是孟森先生的原文,原文說“改革以後,教育部首先發舊禮部所積歷科殿試策”,考試的文章,考生的試卷都給發下去了,“於抬寫皇上處加抬寫攝政王,而攝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字,或冠以皇父字,亦不一律”。都不一樣,寫文章的時候人家那個抬頭,這個字得頂格寫,我們都得退兩格,但是一寫攝政王,你就得頂格,然後前面還要加字,這麼個意思,說“一時轟然,以為皇父之稱必是妻世祖之母,而後,尊之為父也”。這段是孟森先生的考證,讓人一看這文章,怎麼皇父攝政王,肯定他娶了孝莊皇太后了唄,然後皇上就管他叫爹了唄,後爹也是爹啊,他是這麼想的。這篇文章是孟森先生在上個世紀早年寫的。他認為在17世紀的時候,跟19世紀的時候,跟20世紀初的時候,跟我們今天相比,中國人的思維觀念不會有太大變化,您一看皇父您就必然會產生其他聯想,必然就成為皇上他爹了,這是很顯然的,所以這是孟森先生的一種考證。問題在於,太后下嫁這種假說,最早是在中國的哪個地區產生的?他們認為,不在今天的北京,在哪兒呢?在浙江。這種假說最早的出現,肯定是和張煌言有關。為什麼北京沒有這個假說呢?他們考證,順治六年到順治七年,也就是我們講的1649年到1650年這兩年,朝鮮曾經先後派往中國八次使臣,這八次使臣回國以後居然沒有一個說太后下嫁這個事。
他還說,您看,康熙皇帝一死,雍正帝繼位,在雍正帝繼位當年,朝鮮的使臣回國,在朝鮮的《李朝實錄》上就寫下了這麼一句話,“雍正繼位,或雲出於矯詔”,這是朝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