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2/4 頁)
事故讓麥道公司逐漸衰落。在七十年代麥道公司的民用部門,就被推出波音747系列飛機而廣受市場和使用者好評的波音公司所超越。
對於乘客,航空公司和保險公司給予了賠償,但賠償之後他們又把麥道公司告上了法庭,麥道公司又不得不給航空公司和保險公司進行了賠償。不僅是鉅額的賠償,在美國股市崩盤之後,這兩年一直沒有太大起色的麥道公司股票,在此次事件之後更是一落千丈。
並且,麥道公司的民用部門,也因為此次事故終於被迫關閉。而麥道公司的軍用部門,也因為麥道公司的鉅額負債和股票狂跌、市值大幅縮水,終於在1989年被洛克希德公司所超越,洛克希德公司成為了美國乃至世界第一大的軍火公司。
這樣的好訊息,對於李韋德自然是有著極大的好處,手中握有洛克希德公司12%的股份的他,自然是非常的高興。
而李韋德所高興的事,還有在1988年9月,鮑威爾從15位四星上將中脫穎而出,成為美軍歷史上最年輕的、也是第一次由黑人將領擔任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魷威爾當上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之後,所主持的第一件大事,便是1989年12月20日的巴拿馬戰爭。
第七十七章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2月2日,一個訊息轟動了全世界,蘇聯宣佈放棄一黨執政制度,這標誌著蘇聯全面崩潰的開始。
政治上的影響不去多說,讓李韋德密切關注的,就是蘇聯宣佈放棄一黨執政制度後,有很多蘇聯軍人就開始逐漸領不到薪水了,憤怒計程車兵和滿倉庫的武器,對軍火商們來說,無疑是最美妙的組合。
蘇聯的核心俄羅斯境內的情況還好些,而且這些地方是受嚴格控制的,但像烏克蘭等這樣的加盟國來說,大部分的軍人就開始被拖欠薪水,讓軍人們不管是士兵還是軍官都十分的不滿,並紛紛開始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尋找經濟來源,私下販賣軍火給軍火商們以換取錢財,無疑是最直接的選擇。
李韋德最感興趣的,便是烏克蘭的武器庫。烏克蘭的軍隊和武器數量,是蘇聯所有加盟國當中最多的。軍隊數量多,拖欠的軍餉自然也多;武器數量多,所能獲得的利益自然也多,而蘇聯政府對其控制力又不像本土俄羅斯那樣嚴密,這自然給了李韋德很大的漏洞可鑽。
透過一系列的渠道,李韋德結識了以蘇聯烏克蘭空軍某集團軍司令莫羅佐夫空軍少將為首的,一大批烏克蘭境內各集團軍的中高階將領。
透過一系列的密談後形成了合作機制,於是乎,無數的軍火從烏克蘭被盜取買走,透過這些軍官、透過李韋德,被販賣到世界各地。
根據後來有關的機構估計,從1990到1996年,共有價值3200億美元以上的軍火,從烏克蘭散播到世界各地。當然絕大多數人所不知道的是。這麼多軍火當中,經過李韋德之手的就佔了70%以上。
另一方面,經過李韋德秘密政治資金資助的,葉利欽、索布恰克等人,在1990年趁著蘇聯宣佈放棄一黨執政制度的機遇,也展開了一系列的政治行動。
1990年5月,葉利欽在俄羅斯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索布恰克當選為列寧格勒市蘇維埃主席,波波夫當選為莫斯科市蘇維埃主席。而普京在1990年回國後,擔任列寧格勒大學校長外事助理(也就是索布恰克的助理兼秘書)。
1990年7月2日蘇共召開二十八大,葉利欽、索布恰克等人宣佈退出蘇共。
大會在討論中爭論激烈,主張放棄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目標的蘇共“民主綱領派”,以及反對蘇共社會民主主義化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派”等,均在會上發表了不同意見與看法,“民主綱領派”提出的旨在改造當時蘇聯社會的一系列主張未被大會接受。
“民主綱領派”發起人、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葉利欽,以及莫斯科市蘇維埃主席波波夫、列寧格勒市蘇維埃主席索布恰克等在會上宣佈退出蘇共。另一發起人紹斯塔科夫斯基及其他一些人宣佈民主綱領派準備建立“獨立的、民主的議會黨”。
對蘇聯的所有人來說,1990年帶來的是失望,但是,大部分困難和錯誤都被算到了“中央”,和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身上。
一些報紙和雜誌在1991年1月初評選的“1990年度人物”中,鮑里斯·葉利欽位列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阿納託利·索布恰克,加弗里爾·波波夫緊隨其後。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僅排在了第四位。而在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