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3/4 頁)
於是找了個容貌很像張耳的人,割下首級,送給了陳餘。幾百里路程,又是大夏天,等首級送來,已腐臭不堪,只能看個大概輪廓而已。陳餘研究了半天,也沒辨出個真假,最終出兵助漢,進攻項羽。
等到劉邦彭城大敗四處奔逃之時,陳餘又得到了一個訊息——張耳沒死。這個訊息差點把陳餘氣的吐血,一怒之下背叛劉邦,與楚聯合。
公元前205年九月,韓信、張耳率軍東進,一陣很追猛打,全速推進,一舉滅掉代國,在閼與俘虜代國丞相夏說。兩人本想一舉滅趙,可不想滎陽吃緊,劉邦派人調回韓信精銳,開赴滎陽抵禦楚軍,這讓趙歇和陳餘又得以消停一年。
也許你會問怎麼不抓住代王,而只抓了個丞相啊?為能把故事講的儘量清楚,在這裡做個簡單的補充。當初項羽封張耳為趙王,讓趙歇去當代王;後來陳餘趕走張耳,迎接趙歇回來當趙王;再後來趙歇為了表示感謝,封陳餘當代王;由於趙歇軟弱,陳餘為保其不受項羽欺負,也為抓住趙地大權,因此久久留在趙歇身邊,一為保護,二為監視,但又捨不得代國,因此就讓夏說去做了丞相。雖然這段話有些繞口,可事實情況就是這麼複雜。也就是說韓信攻代時,代國最大的領導就是這位姓夏的仁兄。俘虜了他,也等於滅掉了代國。
公元前204年十月,滎陽戰局逐漸穩定,回過了神的劉邦,再一次想起了陳餘,準備收拾他。
陳餘這一年過的也不好受。雖然給項羽送了幾封投降信,交流了感情,抹了把眼淚,可項羽還是不信任他,時不時會來刺激刺激他。而西邊的韓信也時不時會過來湊湊熱鬧,這讓陳餘腹背受敵,痛苦不堪。想收復代地,又沒那個精力。不得已,只好龜縮趙地,膽戰心驚地防守了一年。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先打破了這個僵局。滎陽戰局穩定後,韓信、張耳率幾萬新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直指趙地。
趙歇、陳餘聽聞訊息,立馬聚集大軍,號稱二十萬,在井陘關(今河北井陘東),佔據有利地形,擺開架勢準備與韓信決戰。
就在陳餘忙活之時,一個厲害的角色說話了。這個人叫李左車,趙國名將李牧之孫。這個人文武全才,深謀遠慮,其智力足可和張良、范增、陳平之流一決雌雄,並還著了一部兵書《廣武君略》,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有一句話非常有名,只要上過幾天學的小朋友幾乎都聽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李左車屬於趙歇嫡系,當初輔佐趙歇,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廣武君。當然他也是陳餘刻意打壓、排擠之流,空有個稱號,摸不住兵權,只是有機會讓人很不待見地提提建議,發發牢騷罷了。
看著陳餘忙活,李左車也準備為趙國貢獻一份薄力,因此他向陳餘提了個建議,“漢軍千里饋糧,士卒飢疲,且井陘谷狹窄溝長,車馬不能並行,宜守不宜攻,只要嚴守,則可萬無一失。”說完他的建議,還沒等陳餘回過神,他又接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借我三萬精兵,從小路斷其後,斷絕漢軍糧草,韓信、張耳必被將軍所擒。”如果陳餘按李左車的辦法去搞,韓信也只能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可不幸的陳餘對李左車這個人很不屑,對他說的這段話更為不屑。
陳餘聽完,不屑地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說道,“李將軍可曉兵法?”
這種侮辱智商的話差點沒把李左車氣背過去,但陳餘沒考慮他的感受,也沒給他解釋和發怒的機會,一口氣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兵法雲: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之兵雖號稱數萬,實則不過數千,能千里迢迢跑到趙地已然筋疲力盡。像他這樣的兵力我們都避而不擊,又用什麼方法戰勝他們呢?如果照你的說法做,讓各路諸侯恥笑,以後不將輕易來攻打我們?”
陳餘的言論發表完了,也把他的軟肋展現了出來。他只是個讀死書、死讀書的迂腐書生,發個言、表個態還可以,領兵打仗那就超出了他的學術範圍之外。陳老兄對打仗很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句話常掛在嘴邊——“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也就是說,打仗不需要出什麼計策,只要雙方站好,拉開陣勢,喊一聲“開打”,雙方pk就行,不然則不是“義兵”。就這麼一個人,真不知他如何在紛亂複雜的時局中生存了下來,還混了一個王的稱號,讓人匪夷所思。這一次他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也把自己推向了無底的深淵。
陳餘、李左車對話的內容和結果,很快被漢軍密探報告給了韓信。當得知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的建議,興奮異常。於是率軍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