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第2/4 頁)
給張耳。結婚後,張耳吃了幾年軟飯,在老丈人家拿錢四處交朋友,甚至還養了幾個門客,陳餘就是最好的朋友。據說張耳養門客這陣子,劉邦還跑來蹭過飯,一住就是幾個月。
秦滅六國後,張耳領著陳餘跑到陳縣躲避,隱姓埋名,跑到一個里正家裡給人家看大門。這日子本來過的挺平靜的,結果陳勝來了。這倆人本就不是願意消停的主,一見陳勝帶著遊行隊伍進城,立馬跑去應聘。陳勝才見過幾天世面,和這兩個主比起來那真是小巫見大巫。經他倆一忽悠,高興的很,終於遇見大才了。
陳勝的慶幸是對的,這兩位的確是有才氣,可不幸的是,自己根本不會用。
當有人建議陳勝稱王,張耳說話了,“不要稱王,迅速西進,並派人立六國的後人為王作為同盟,進而推翻秦朝,佔領咸陽,並以此號令諸侯帝王大業可成了。”張耳的原話很長的,我為了方便起見只是摘了幾個重要點講了講而已。應該說,張耳的這段話足可和後世諸葛亮的“隆中對”相媲美,有策略、有方針,有目標、有手段,並符合當時實際,真要如此操作,陳勝可能會走的更遠。可不幸的是陳勝不是劉備。
張耳所說的已經超出了陳勝理想的範疇,他一心只是想富貴,從來沒想過當皇帝。黑的白的你說了一大些,但按你說的還不知道到猴年馬月才能實現。算了,兄弟你去一邊涼快吧。
當月,陳勝稱王,國號“張楚”,也就是張大楚國的意思,挺有想象力。
翻身了,徹底翻身了,從起義到稱王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坐火箭都沒這個速度。陳勝認為自己是成功的。的確,在當時來看,他的確是成功的,他是當時唯一的一個王爺。可從後來劇情發展來看,他是失敗的,因為在後來一堆亂七八糟的王爺肆意鬧騰那一陣,就沒他什麼事了。
第二章 大澤鄉起義——(一)起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胡亥聽信趙高挑唆,開始殘殺大臣,先後賜死蒙恬、蒙毅兄弟,促使軍隊士氣低落。朝廷和軍隊中些許氛圍的變化,立刻讓匈奴人嗅到了異樣的氣味。當年頻繁南下,騷擾北方各郡,時不時跑到長城下示威遊行,順便搶個劫、殺些人。
胡亥的理想是享樂和折騰別人,但比較煩別人折騰自己,因此就想辦件實事——徵調人員去長城站崗。人有的時候會好心辦壞事。胡亥這一生很失敗,從來不幹正經事,吃喝玩樂、賭博殺人啥都幹,可連他自己都沒想到就幹這麼一件正兒八經的事,徹底把自己玩完。胡亥真的好無奈,費力不討好,幹了還不如不幹,要是知道後果的話,打死他也不會幹的,因為他徵調這些人中有一個叫陳勝。
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郡守根據董事長要求,安排兩名軍官押送九百人去漁陽(北京密雲)。九百人不是個小數目,讓這幫大爺提著兩條腿去北京,溝深石頭多,難保半路有逃跑的。逃跑一個半個沒大礙,但要是成群結隊地開遛,誰都受不了。這兩名軍官很明顯沒有劉邦的大無畏精神。
因此在出發前,從這些民夫中挑選了兩個人,任命為屯長,讓他們去管理這九百人。從管理學角度來說,這兩個軍官真的很有眼光,也很會管理。這個天才的配置,促使一件大事的發生,開創了中國歷史的一個先河,也送了自己的小命。這是兩個軍官自己都沒有想到的,雖然最終連名字都沒能留下來,但我個人認為,這兩個軍官對推動中國歷史的程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是沒有他們,就不會有這次成功的旅遊活動,就沒有或會延遲這件大事的發生,就可能重改中國的歷史……
被挑選出來的兩個人,一個叫陳勝,河南登封人,以打長工為生,整天吃了上頓沒下頓,餓著肚子、光著膀子下力氣,要說是大老粗或者是個老實巴交半天憋不出一個屁的人,都能讓人相信。可事實上,這個人很會說話,估計還讀過幾天書,認的一些字,雖然沒到文豪的地步,可也夠用了,還留下來兩句話,到今天還被一些人當座右銘用。並且這個人還比較幽默,有一次和一群老實巴交的苦力在別人地裡幹活,幹著幹著就突發奇想,爬別人臉前說“苟富貴,無相忘”,見這個人沒反應,立馬爬另一個人臉前重複一遍。搞的別人莫名其妙,一個苦力,怎麼富貴呀?見別人笑話,陳勝說出了他的第一句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另一個叫吳廣,河南太康的一個農民,除了長的壯,一把力氣、能打架之外,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事實上陳勝起初並不認識吳廣,只是被通知一起去旅遊後,才在道上相識。陳勝的冷幽默在別人那不是太管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