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上非常有名的“七國之亂”。
劉濞準備分三步走。
第一步,吳楚聯軍向西挺進,趙國及齊地諸軍及時靠攏,會師梁地;
第二步,合兵滅掉梁王劉武后,繼續向西,拿下滎陽,攻克洛陽;
第三步,以洛陽為臨時駐地,挺進關中,佔領長安。然後殺了晁錯,幹掉劉啟,自己當皇帝。
之所以他會選擇梁國這條路,一是離長安很近;二是要先剪除朝廷羽翼;三是為第二步做準備,因為梁國就橫亙在滎陽之東,不幹掉劉武,滎陽和洛陽是肯定去不了的。當然,他清楚這一步走的將會很艱難,因為劉武的實力很強勁,一點也不比他劉濞遜色。這得益於朝廷的扶持。
劉濞選擇洛陽作為第二步的目的地,也是做了充分考慮的。洛陽是漢朝的東都,城大人多,政治意義也很明顯。只要打掉滎陽、佔了洛陽,此次革命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就算滅不了劉啟,最起碼稱帝關東,分而治之的機會是有了。
關於第三步實際上無需解釋。大可用直尺在地圖上比劃比劃,兩地的距離並不太遠。如果佔了洛陽而不去長安,就有點浪費感情了。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不錯的行軍路線,劉濞的如意算盤打的很不錯。
當然,能否順利執行這條路線是有個前提的——各路諸侯配合,就算不出來幫忙,至少得騰出路來讓自己透過。打仗就是打時間差,如果自己在路上磨蹭時間太久,那就不是太好了。
而事實情況卻並不像他考慮的這麼簡單,因為很快就面臨了一個問題。不,是多個問題。
因為他擬定的這條進軍路線首先需要經過淮南。
當然,此時的劉濞沒想這麼多。因為淮南王劉安曾表示給予支援,就算衡山王劉勃唱反調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孤掌難鳴,在吳楚聯軍面前鬧不出什麼花樣。
可當劉濞高高興興地跑到淮南後,問題出現了——劉安不但沒出來接他,反而被弓箭亂射了一頓。並且又得到訊息,廬江王劉賜、衡山王劉勃嚴守城池,很不配合。當然,劉安現在正處於軟禁狀態,根本出不了門。
這麼個情況讓劉濞勃然大怒。娘個蛋,老子“無私”為大家謀福利,剛邁出一步就碰到這麼三個愣頭青。沒辦法,打吧。
的確,不打肯定是不行的。因為不打掉這些人,自己也通不過;就算透過了,糧路也很危險。
就這樣,劉濞在這裡搬了十幾天磚,最終把劉安兄弟三人趕的四處亂跑。(未完待續。。)
第十八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
造反也是個技術活,最起碼得有個說法,總不至於蹦出來喊一聲“造反有理”,大家就會傻著臉跟你乾的。也就是說,油頭還是需要有的,就算糊弄不了別人,娛樂一下自己也不錯,說不定還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劉濞就找到了個合適的油頭。他雖然性格張揚、脾氣暴躁,但幹出來的事情有板有眼,很像那麼一回事。造反前,他召集“智囊”,琢磨了幾天,群策群力,寫出了一篇很有名的戰鬥檄文。
檄文的內容很長,擺事實講道理弄了一籮筐。其中有這麼一句話:朝廷出了賊臣,無功於天下,卻侵奪諸侯封地……皇帝多病,志氣消沉,不能省察……我決定舉兵誅殺賊臣……
觀點很直白:朝中有奸臣,皇帝不頂用,我劉濞不辭辛勞出頭幫大家的忙,誅殺奸臣。照此說法,他劉濞還真是天下第一大好人。
只表達目的是不夠的。劉濞既然敢出頭當“好人”,自然需要亮亮實力。沒實力,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沒人願意跟你幹。
劉濞就亮了實力,他很敢吹。檄文中明確表示:吳國精兵五十萬;南越諸王又遣來三十萬;趙國二十萬;楚國二十萬;齊地諸王不下三十萬;並且匈奴單于也將出兵幫忙……
照他這種演算法,輕輕鬆鬆就能湊足二百萬,根本不用打,排著隊去長安走一圈,僅憑擠就能把漢軍擠死完。
他還頗有創意地在檄文裡炫富:開銅礦、鑄金錢;整軍備、蓄糧草,三十多年省吃儉用就是為了幹這件事。由此可見。劉濞真有先見之明,早幾十年前就知道將來會有個晁錯的人要“削藩”。
劉濞高調炫富。不是沒事幹顯擺來了,而有很強目的性。說白了。是在鼓勵大家結伴造反,並且還對每項造反成績做了明碼標價:斬殺大將賞五千金,封食邑一萬戶;斬殺列將賞三千金,封食邑五千戶……
還沒怎麼著呢就開始以老大自居,劉濞算是過了一次嘴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