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4 頁)
趟,早都見怪不怪了。
當匈奴人漫天遍野撲了過來時,孫卬才發覺形勢不對。然而為時已晚,他還沒來得及調集大軍,就被包了餃子,根本沒組織起像樣的抵抗,就被砍掉了腦袋。
北地失守的訊息傳到長安,劉恆震驚,他做夢也沒想到,稽粥會突然來這一手。北地失守,門戶大開,若稽粥長驅而入直奔長安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但震驚之餘,他還多少有點激動。十年來,匈奴人頻繁南下,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種游擊戰讓劉恆煩不勝煩。雖然動幾次心思要和匈奴決戰,可匈奴人到底在哪都沒弄清楚。可不成想,稽粥竟然親自跑了過來。來了好,免得去找你,麻煩。
對劉恆來說,這無疑是個決戰的機會。
稽粥,你來吧,老子正愁找不到你呢。忍了十幾年的劉恆準備發洩一下。發洩的辦法很簡單——親征。
不得不佩服這位仁兄,打仗水平到底咋樣不得而知,但他這股不怕死精神著實令人欽佩。不過他剛提出自己的想法,就招來一片反對,最終老孃薄姬拄著柺杖顫巍巍地跑了過來:兒啊,你消停消停吧。
劉恆對老孃是言聽計從,這次親征,又泡湯了。
雖然劉恆不能上戰場,但這一仗是非打不得了。人家主動找上門,根本就沒有選擇的餘地。
但打仗不是兒戲,不是甩開膀子說走就走的事情,準備工作還是要有的,雖然時間緊迫,但這個環節少不了。
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始了。劉恆接連下了七道詔令:
第一道:諸侯國按規定時間、規定路線,率軍勤王。為了避免發生上一次劉興居私自改變路線的行為,劉恆還專門給這些人設定了監軍。
第二道:調集各路大軍輕裝簡行,急速進京。
第三道:所有官宦私養的門客、家丁,全部編入正規部隊,隨軍出征。
捎帶解釋一下,劉恆此舉不僅是為了擴充人數,更重要的是避免有人趁機鬧事。
就在劉恆有條不紊地備戰時,稽粥也沒閒著,繼續南下,直抵彭陽。可以翻開地圖看看,這是甘肅省的最南端,再往前走就進入了陝西地界。這一下,匈奴人實實在在來到了家門口。
給劉恆留下的時間不多了,再不加快進度,也許匈奴人就能跑到長安城下過夜。這是劉恆不願意看到的。
時不我待,劉恆急急忙忙佈局了,幾道詔令接連出臺。
第四道詔令: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調兵車千乘,騎兵十萬,駐守長安。
第五道:
盧卿,軍五萬,奔上郡;
魏速,軍五萬,入北地;
周灶,軍五萬,都隴西;
即刻啟程,以備匈奴。
第六道:張相如、董赫率軍二十萬,揮師北上,正面迎敵。
第七道:劉恆親自坐鎮京城,負責後勤補給。
上邊我提到了好幾個名字,大家也無需太過關注,只需知道他們都曾跟隨過劉邦打天下,都是些有實戰經驗的老頭就行了。說白了,這些人在我的這本書裡都是些龍套,也許他們在那段歷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於史料的缺失,只好委屈他們了。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的扔。稽粥滿以為透過常年的打家劫舍,自己的實力已今非昔比,大可和漢朝一決雌雄,砸鍋賣鐵才湊夠十四萬人開了過來。可沒想到劉恆沒怎麼費勁就湊了三十五人去和他幹架,誇張的是家裡還留了十萬人備用。土豪金和苦逼青年的差別真是太大了。
第十六章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
兩個侍衛騎馬在帳外折騰一番後,綢緞早被扯成稀爛。披著爛布頭跌撞進帳,儼然兩個叫花子。大帳裡,嘲笑聲、謾罵聲此起彼伏,搞的二人極其狼狽。最終,怨毒地望著漢朝使團,大有拔刀相向的意思。
這個場景是中行說所期望的,他的興奮溢於言表。踱步上前,指著侍衛身上的爛布頭,頗為得意地開口了:“大單于,漢朝綢緞不如我匈奴氈裘耐用,漢朝食物不如我匈奴潼酪可口,何必喜愛漢朝之物?”
如果中行說這句話是就事論事的話,那他緊接著說的內容就厲害了,“匈奴人口不足漢朝一郡,而能與其爭強,其原因就在於我們的衣食習慣於漢人不同。若匈奴改變自己風俗,喜愛漢朝之物,則我匈奴危矣。”
不得不承認,中行說的眼光很獨到。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存在,就在有其獨特的風俗,而風俗最直接的表現方式就是衣食習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