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1/4 頁)
第十五章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
賈誼灰溜溜地離開了京城,似乎在這場爭論中他以完敗告終。然而事情並沒這麼簡單,因為賈誼前腳剛走,一些列侯就被趕去了封地,周勃就是其中之一。
劉恆突然來這麼一手,表明他的政治手腕已趨於成熟。至此,他開始完全按自己的套路出牌了,任何人的意見只會做個參考,並不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劉恆成熟是他自己的事,現在的賈誼還正提著兩條腿往長沙跑。
兩年前,自信滿滿,趕赴長安。
而如今,傷痕累累,潸然離京。
少年通達顯河南,
博古論今震長安。
身遭佞悻陷諂媚,
無奈被貶走荊燕。
這一切都太快了,快的讓賈誼應接不暇。二十三歲的賈誼,跌到了人生的低谷。
自古英才多磨難,
從來明君亦平凡;
吞冰齧雪淡榮辱,
捲土重來或有緣。
然而,賈誼沒認識到這一點。他,還是太年輕,吃了那“天才”兩個字的虧。由此看來,人出名太早並不見得是件好事。
此時的賈誼無論如何也想不通。
周勃、灌嬰等人攻擊自己也就罷了,畢竟人家都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功臣宿將,為朝廷出過大力,有過大功,自己砸了人家的飯碗,這些人定然不會太甘心。
而鄧通竟然能左右自己的命運,讓賈誼咽不下這口惡氣。他何德何能?一個憑藉姿色而上位的奸佞小人,竟能輕易的把自己的滿腔抱負撕的稀爛。
想不通也不能耽擱行程。一路南行,經過湘江,望著滔滔江水,思緒聯翩,讓他想起了一個人,一個百年前同樣憂鬱痛苦的人——屈原。
在此,悲憤的賈誼寫下了漢朝文學史上的千古名篇——《吊屈原賦》。
其中有這麼一句: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鬱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
不同的經歷,相似的心境,讓賈誼的心情更為低落。
身陷迷局思緒亂,
空留湘水獨盤旋。
憑古吊今念大夫,
滿腹經綸亦愴然!
抵達長沙,遠離朝廷。按理說,自己不招人待見,應該多用點經歷研究一下文學,少折騰點事。然而賈誼卻精力充沛,完全以天下為己任,一有機會就要倒騰點事情出來。
就在賈誼被貶的同一年,趕他離京的主要人物之一週勃犯事了。周勃被投進了大獄後,沒幾個人敢站出來為他鳴不平。這讓他很鬱悶。
而令周勃不曾想到的是,站出來替他說話的,都是曾經的敵人,一個是袁盎,另外一個就是賈誼。周勃能享受這種待遇,真是三生有幸。
關於袁盎的事情,我們留到隨後介紹,在這一節只講賈誼。
遠在千里之外的賈誼聽說周勃被抓後,即刻上書,為周勃鳴不平。在奏章的最後還寫了一句極其過火的話:君主應知禮儀廉恥。
這份奏章送進京後,差點沒把劉恆的肺氣炸,拎起奏章扔出了門外。這完全在明目張膽地罵人。賈誼,你也太囂張了!
氣急敗壞的劉恆咬牙切齒地生了半天悶氣後,扭頭衝身邊的人吼道:“仔細審案,要看看周勃有沒有謀反。”
這次進言,讓很功臣宿將開始重新認知這個年輕人,也慢慢理解了這個年輕人,尤其是周勃。因為“以德報怨”這四個字完全可以概括他的行為。
這個人,沒有私仇,只有公義;非爭個人名利,只為天下蒼生。
這,是很多人所不及的。從古至今,能有此心態的又有幾人?
無論是怒罵還是褒揚,無論是誤會還是理解,這對賈誼本人來說已經不再重要了。
對周勃來說,賈誼的這次進言並沒有收到實際效果,因為劉恆不但沒放了他,反而把他弄的更狼狽。然而,這一次看似不成功的進言,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至此以後,終劉恆一朝,對有功之臣,無論犯了多大事,都能免受牢獄之災。
不過也並不代表劉恆不殺人,只不過他殺人的方式比較隱晦一點罷了,簡單點說就是逼其自殺。事實證明,這個辦法還挺有效,神不知鬼不覺地滅掉對手,雖然宣傳教育意義不強,但方便快捷,免得審來審去鬧的滿城風雨。
但不管怎麼說,賈誼這次進言,讓自己交到了一些朋友,雖然這些朋友不怎麼頂用,最起碼少了一些敵視。然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