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第3/4 頁)
大半說的是中山國。一開始立國,中山給自己的規格便是“公國”一等諸侯。當時的魏趙韓尚是“侯國”,只有老諸侯燕國、齊國、秦國是“公國”。中山國非但稱公,而且也學習中原諡法 ,將幾代國君分別諡為文公、武公、桓公、成公。此時的國君正當盛年,叫垐。垐親率遊騎五千,侵掠趙國邊境,不想竟是大勝,奪了一座城池與上萬頭牛羊!正在得意處,恰逢宋國稱王的訊息傳來,垐便立即召來所有大臣,興奮的宣佈:“自即日起,中山便是王國,我便是國王!”大臣們立即贊同呼應,一片萬歲頌揚之聲。垐也很聰明,立即大肆封賞了一通:丞相、上卿、上大夫、上將軍等等等等,竟是應有盡有。丞相立即提出:“中山國稱王,天下大事,當昭告列國,務使諸侯公認之!”垐覺得大是有理,立即派出三十名快馬特使星夜出發,大小國家一律告知,務求天下皆知。齊威王接見了中山國特使,一看“王書”,竟是一通哈哈大笑:“垐也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也。”中山國特使大為尷尬,竟不知如何應對。不久,“垐也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這句話便傳了開來,列國無不大加嘲笑,拍案稱奇。只有趙國君臣氣得咬牙跺腳,恨不能一口吞了這隻中山狼!但後邊的燕國卻老是與趙國為敵,時不時在背後製造侵擾。趙國要滅中山國,又怕燕國這隻“老黃雀”在後,只好強忍作罷。宋國中山國稱王,各大國倒是沒有特別當真。就實力而言,若非大國間矛盾糾葛相互抗衡,誰都可以在三天之內滅了這兩個王國。可有一個小戰國卻沉不住氣了,立即跟著宣佈稱王!
這便是韓國稱王。
在七大戰國中,韓國雖然最小,然卻素有“勁韓”之名。所以有此名聲,一是韓國的宜陽是天下著名的鐵山,韓國的鐵兵器製造業一直為列國眼熱;二是立國初期曾經有一支規模不大的精兵。雖則如此,立國百年來,韓國卻一直處於受欺侮狀態。秦國、魏國、趙國、齊國、楚國都打過韓國,奪得過韓國的城池土地。韓昭侯初年,連二流的宋國都敢於攻打韓國,竟然還奪取了韓國的黃池城 。在整個韓國的前期歷史中,韓滅國擴地最少,要不是趁著一場內亂消滅了奄奄一息的鄭國,將都城遷到了新鄭,韓國可能連躋身七大戰國的資格都沒有。正是由於這種長期受欺,三十年前韓昭侯與申不害在韓國實行變法、改革軍制、建立新軍,韓國很是振作了一段,將近二十年沒有一個大國敢於侵犯韓國。這段歷史便成了韓國永遠的驕傲。只可惜好景不長,就在韓昭侯雄心勃勃的準備稱王時,魏國大舉攻韓,韓昭侯與申不害都在魏國攻韓的大血戰中慘死了。韓國新君為了穩定政局,部分的恢復了貴族舊制,新法大大的打了折扣。韓國的驕傲與榮譽便流水般消失了,重新走向孱弱,又成了七強末座。
這一番大起大落,使韓國上層倍感羞惱。即位新君韓璉,為君父未能稱王耿耿於懷,為自己只能稱“侯”大感屈辱,竟硬生生想了個奇特的點子,命朝臣國人稱他為“威侯”——做王不成,也要做個威震天下的侯!整個戰國時期,在位自命者大約也就這韓璉一人。及至宋國稱王、中山國稱王的訊息迭次傳來,韓璉和大臣們終於忍不住了,朝會上一拍即合,立即宣佈稱王!韓國稱王,給戰國帶來了新的騷動。這次,各國真正的驚訝了,竟出現了一時沉默。在此之前,戰國七強已經有了三個王國——楚魏齊。齊魏兩國的相王同盟,更對其他四強造成了強烈刺激。當此之際,韓國突然宣佈稱王,可謂在剩下的四強中爆出了一個大冷門。論實力,目下最當稱王的是秦國;論資格,最當稱王的是燕國;論軍力,最當稱王的是趙國。可這三強都沒有宣佈稱王,竟是最為孱弱的韓國率先稱了王!
列國的驚訝沉默被打破了。
魏國迅速提出“五國相王”的動議,又一次掀起了稱王相王的巨大波瀾!這是魏國丞相惠施的謀劃。惠施是稷下學宮的名家大師,十多年前曾經在魏國做過一段大夫,自感未獲重用而離去。三年前經大梁“司土黨”與孟子向魏惠王鄭重推薦,又做了魏國丞相。論修學,惠施既不是兵家,也不是法家,而是專攻論辯術的“名家”。這名家,以探究萬物之間的“名”“實”關係為主旨,本是諸子百家中最遠離治國為政的學派。然則天下事多有詭異。這個專究名實、酷好辯論術的惠施,偏偏又是一個酷好參政熱衷做官的人物。與他的同門莊周相反,終年奔走列國求仕,其頑強竟是與孔孟儒家不相上下。於是猩猩相惜,孟子在自己執政無望的情勢下,便著力薦舉了惠施入魏為相。惠施初當大政,雄心勃勃,一心想做出幾件驚人業績,令天下刮目相看。論能力特長,惠施不通兵事、不懂變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