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部分(第2/4 頁)
業者,非人豪也!諸君試相與計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此士之一時也.!
列位看官留意,這篇很可能也是文告的說辭,顯然的誇大處至少有三處:“將卒百萬西擊秦”,周文軍何來百萬?“王楚之地,方二千里”,陳勝軍連一個陳郡也不能完全控制,何來方二千里?“頭會箕斂以供軍費”秦政軍費來源頗多,至少有錢穀兩途。說辭卻誇張地說成家家按人頭出谷,官府以簸箕收斂充作軍費。認真論之,這篇說辭幾乎每句話都有濃郁的鼓譟渲染特質,與業經確證的史料有著很大出入,不能做嚴肅史料論之。譬如“家自為怒,人自為鬥,各報其怨而攻其仇,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尉卒”,實乃著意鼓譟刻意渲染。就實而論,舉事之地初期肯定有仇殺,也會有殺官,然若天下皆如此,何以解釋章邯軍大半年之內的秋風掃落葉之勢?此外,還有一則更見恐嚇誇張的說辭,亦常被人引為秦政暴虐之史料。這便是同一篇《列傳》中的范陽人蒯通說范陽令的故事與說辭。其雲:
武臣引兵東北擊范陽。范陽人蒯通說范陽令曰:“竊聞公之將死,故吊。雖然,賀公得通而生。”范陽令曰:“何以吊之?”對曰:“秦法重。足下為范陽令十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勝數。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倳刃公之腹中者,畏秦法耳!今天下大亂,秦法不施,然則慈父孝子可倳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此,臣之所以吊公也!今諸侯畔(叛)秦矣,武信君兵且至,而君堅守范陽,少年皆爭殺君,下武信君。君急遣臣見武信君,可轉禍為福在今矣!”
顯然,這是一篇活生生的虛聲恐嚇之辭,其對秦法秦官的執法酷烈之誇張,對民眾仇恨之誇張。恐嚇與勸說之自相矛盾,都到了令人忍俊不能的地步。果然如此酷吏,果然如此為民所仇恨,號稱“人豪”的策士,號稱誅暴的反秦勢力何以不殺之為民除害,反要將如此暴虐之官吏拉入自家山頭,還要委以重任?更為啼笑皆非者,這個蒯通接受了范陽令委派,有了身價,轉過身便是另一番說辭。蒯通對武臣說的是:范陽令欲降,只是怕武信君殺他。而范陽少年要殺范陽令,則為的是抗拒武信君自立。所以,武信君應當作速“拜范陽令”,使其獻城,並賜其“朱輪華轂”即高車駟馬,使其為武信君收服城池,也使“少年亦不敢殺其令”。武臣不但聽了蒯通之言,還賜范陽令以侯爵印,藉以吸引歸附者。此等秦末“策士”捲入復辟黑潮,其節操已經大失戰國策士之水準,變成了真正的搖唇鼓舌唯以一己之利害為能事的鑽營者。即或大有“賢名”的張耳陳餘,後來也因權力爭奪大起齟齬,終究由刎頸之交變成了勢不兩立。凡此等等,總體說,秦末及楚漢相爭期間的遊說策士,胸懷天下而謀正道信念者極其罕見,實在使人提不起興致說道他們。
如此這般鼓譟之下,趙軍在無秦軍主力的河北之地勢力大張。張耳陳餘當即說動武臣自號為武信君(後來的項梁也自號武信君),兩人則實際執掌兵馬。及至周文兵敗之時。張耳陳餘在河北已經成勢,“不戰以城下者三十餘城”。
此時,張耳陳餘立即勸武臣稱王,其說辭同樣誇張荒誕:“陳王起蘄,至陳而王,未必立六國之後!將軍今以三千人下趙數十城,獨介居河北,不王無以填之也!且陳王聽信讒言,得知訊息,我等恐難脫禍災。或陳王要立其兄弟為趙王,不然便要立趙王后裔為王。將軍不能錯失時機,時者,間不容息也!”武臣怦然心動了,那個奉陳勝之命監軍的邵騷也心動了。於是,武臣做了趙王,陳餘做了大將軍,張耳做了右丞相,邵騷做了左丞相。一個復辟山頭的權力框架,就此草草告成了。
陳城的張楚朝廷接到武臣部復辟稱王的訊息,陳勝大為震怒,立即要殺武臣家族,還要發兵攻趙。當時的相國房君勸阻了陳勝,認為殺了武臣家族是樹了新敵,不如承認其王號,藉以催促武臣趙軍儘快發兵西進合力滅秦。陳勝的張楚也是亂象叢生鞭長莫及,只好如此這般,將武臣家族遷入王宮厚待,還封了張耳的長子張敖一個“成都君”名號。同時派出特使,催促趙軍立即西進。
“趙軍不能西進也!”
張耳陳餘終究顯露了背叛陳勝軍的真面目。兩人對趙王武臣的應對說辭是:“陳王認趙王,非本意也,計也。果真陳王滅秦,後必加兵於趙。趙王不能進兵滅秦,只能在燕趙舊地收服城池以自廣。屆時,即或陳王果真勝秦,也必不敢制趙也!”武臣自然立即聽從,對陳勝王命不理不睬,卻派出三路兵馬擴地:韓廣率部北上舊燕地帶,李良率部擴張河北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