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部分(第2/4 頁)
種當下編輯已經很少具有的獨特的專業理念與實幹精神。
以專業理念而言,華偉尊重作品,尊重作者,更尊重作品內容所體現的價值原則,始終本著“可改可不改者一律不改”的理念,從不對作品作無端刪削與扭轉,輒有改動,必徵求作者意見。此點,對於一個極具鑑賞力與筆下功夫的責任編輯,實屬難能可貴。
以實幹精神而言,華偉不事空談,極富負重苦做之心志。《大秦帝國》出版週期長,編輯工作量超大。期間,無論是座談會議還是應急材料,抑或緊急編輯事務,華偉都是兢兢業業不捨晝夜,甚至拉上出版社的年輕人一起加班。本次全套推出,十一卷500萬字全部重新編輯重新裝幀,而時間只有短短三四個月。要在2008年3月底前各道程式工序全部走完,以在4月份的第l8屆全國書市上全面推出,實在是一件繁重任務。面對艱難,華偉意氣風發地笑稱,要開始一次“編輯大戰”。之後,華偉與美編劉運來等同事立即開始投入此戰,週末亦極少休息。每每從電話中聽到華偉在編輯室關於種種細節勘定的急迫聲音,我都不期然生出一種感慨——如此自覺負重的職業精神與任事意志,何其可貴也!
四
還得說說全套出版與前四部修訂的相關事宜。
首先,《大秦帝國》陸續出版發行以來,遇到的讀者質詢與專業非專業的評論多多。對所有這些評論、褒揚、質詢、批評,我都衷心地表示真誠的感謝。人,生也有涯,知也無涯。面對我們民族的文明聖地,我無疑是極其“有涯”的。
我,感恩於那個激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偉大的原生文明時代。
我,感恩於所有能夠關注與批評《大秦帝國》的讀者朋友與專家師長。
本次全套十一卷出版,其中的第五、第六兩部,是尚未出版印行的新書;前四部八卷,則是已經發行幾年以上的。本次出版全套,並非已完部分與印行部分的簡單合成,而是前四部修訂本與最後兩部新書的完整推出。就實際而言,六部十一卷是一套完整的新書。
本次前四部修訂,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分別具體說明。
關於個別歷史人物的錯位。
讀者質詢的人物錯位,主要在前三部的幾個人物:第一部的荀子墨子,第二部的戰國四大公子,第三部的廉頗。除了老墨子是涉嫌太晚,其餘人物都是出現太早。這次我做了不同修訂,大體是四種處置方式:
其一,甄別史料,依據學說傳承確定重大政治人物之間的關係。這一問題主要是商鞅師承何人?一種史料雲:商鞅老師是屍佼,又云是學生。然則,傳世的《屍子》全書,除了提出一個“宇宙”詞根屬創新之外,其政治理念全然是王道主張,與商鞅的純正法家體系風馬牛不相及。也就是說,屍子為商鞅老師,或為商鞅學生,皆無依據,皆不相宜。鑑別之下,此說可能為當時或後世之坊間傳聞,不足信。故此,第一部商鞅故事屍子這個人物沒有出現。在第五部魏國滅亡的進展中,有屍子後裔的故事,體現了我的鑑別與推論。
其二,錯位人物置換,而思想留存。小說第一部有荀子與孟子的人性善惡論戰。這次,荀子被置換了,論戰保留了。畢竟,荀子之前的戰國社會是醞釀產生性惡論的基礎,不可能沒有人涉及。
其三,修改人物出場年齡與關係,而不做人物改變。一是第三部中的廉頗,不再一出場便是老將,但廉頗的出場時間並沒有改變。二是第二部中的戰國四大公子,相對理順了其與周圍人物的關係,但四大公子仍然是第二部的風雲人物。在這裡,我選擇了歷史精神的真實,割捨了對散漫史實的刻板追求。
其四,對生卒年代模糊的人物不做變動,老墨子與墨家仍然在第一部體現。墨家以“兼愛”為基礎理念的抗暴精神,是中國文明史最光輝的篇章之一。以墨家理念審視戰國變法,既是藝術典型化的需要,也是歷史哲學的需要,更是文明史價值審視的需要。僅僅以墨子“可能”死在此前(墨子生卒年代不詳)的可能性考據,而犧牲其在藝術作品中再現的權利,是不可取的。
關於“有沒有”的問題。
以歷史小說形式展現原生文明時代,最基本的問題之一,是各種各樣的“有沒有”。小麥有沒有?饅頭有沒有?包子有沒有?鍋盔有沒有?毛筆有沒有?綿布(絲綿)有沒有?麻布有沒有?棉布(棉花)有沒有?床鋪有沒有?桌子椅子有沒有?長劍有沒有?長兵器有沒有?地圖有沒有?戰船有沒有?大蒜有沒有?小蒜有沒有?大蔥有沒有?石碑有沒有?果酒有沒有?白酒有沒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