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在明朝人的眼中,這些人“俱名黑白異形,身材長大”。可見,除葡萄牙白人外,其中還有充當他們奴隸打仗的黑人俘虜。明朝人當時很少見黑人,看見這樣的人種,自然視為異形“黑番鬼”。但所謂的“佛郎機國王”和“倭王”,不過是海盜高階頭目。同時,被殺海盜中還有數十名中國人。
由於朱紈巡撫的舉措觸犯了閩浙豪氏富商的利益,這些人在朝中又有不少親貴作靠山,便有御史彈劾朱紈殺掠來明朝進行正當貿易的“滿剌加人”。
明明是佛郎機(葡萄牙)盜賊,朝中御史顛倒黑白,誣稱朱紈濫殺與明朝有藩貢關係的貢使和商人。
明廷下詔逮朱紈入京,朱巡撫悲憤自殺。自朱紈死後,海禁復弛,葡萄牙海盜遂縱橫海上,更加猖獗。而先前在走馬溪戰役中指揮得力的盧鏜等將領,也被朝廷逮捕下獄。
海禁解除後,明朝沿海貿易飛速發展,特別是浙東一帶,海盜、商人角色互換十分快,賺大錢就當“商人”;如果賠了,他們就乾沒本買賣做“海盜”,一時間亂七八糟。
明廷發覺這樣下去會出大事,只能把盧鏜等人從監獄放出來,調兵遣將,在兩浙閩廣江淮一帶四處徵兵集餉,準備打擊海上侵擾勢力。
結果,人心思亂,沿海賊民紛紛入海,“倭寇”大起。所謂“倭寇”,其實真倭只有十分之二三,中國人佔絕大多數,其間也有不少葡萄牙人。對此,筆者會在下篇專門講平倭的章節中詳細敘述。
可以肯定的是,葡萄牙人絕對是最早煽誘“倭寇”的主兇,他們流竄到哪裡,哪裡就會冒出“倭寇”。在浙江、福建受挫後,葡萄牙人只能竄至廣東謀求“發展”。這些賊人,沿海亂泊亂竄,殺人放火強姦的同時,擄掠平民,可謂是壞事作絕,所以當地人稱他們為“番鬼”(現在廣東人仍稱洋人為“鬼佬”)。
掩人耳目費心機
——竊據澳門的“佛郎機”
澳門,在明朝時稱為“壕境”,有時也作“濠境”,其實原名是“蠔境”。大家都知道“生蠔”是壯陽美味,“蠔鏡”本指蠔殼一處滑潤部分,因其平滑如鏡,稱為“蠔鏡”。而壕鏡澳,正是因為當地地形似“蠔鏡”而得名,明人有時也稱之為“香山澳”。
此地之所以又被稱作“澳門”,是因為,“澳者,泊口也”,此澳有南臺北臺,“臺者,山也”,兩山相對,峙立如門,所以稱為“澳門”。但是,澳門英譯為“Macao”,葡譯為“Macan”,白話為“馬交”(音為“馬考”),這又是如何而來呢。原來,葡萄牙人初入澳門,見有大廟,當地人稱“媽閣”,即媽祖廟。“媽閣”一詞由“娘媽角”廟轉音而成,葡人本來是問地名,當地人以為是問廟名,便以白話答說是“媽閣”,葡人就認定此地叫“Macan”。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有一夥葡萄牙人在澳門靠泊,佯稱是外國貢使,由於海水打溼上貢物品,希望當地官員允許他們上岸晾曬。當時在澳門有話事權的是明朝海道副使汪柏,他收受異寶賄銀後,就答應了這些人的請求。
由此,葡萄牙人在此上岸,先是搭帆布帳篷,逐漸得寸進尺,運磚搬瓦,聚屋成落,慢慢擴大規模。臨時帳篷,逐漸成為永久居所。
其實,當時汪柏正是奉命剿海賊駐軍於附近,他明明知道這夥人就是朝廷最最痛恨的“佛郎機”,但受人錢財要辦事,便告誡他們千萬別稱自己是“佛郎機”。
只要有利可圖,自己稱作“大狗雞”也可以,葡萄牙人當然一口應承,當時他們真的還挺低調。
不久,這些賊洋人又把中國人同夥何亞八一夥人出賣,嚮明軍通風報信,使得汪柏一舉鎮壓了何亞八海盜組織。為此,汪柏更覺自己離間分化得計,下令完全允許葡萄牙人留住當地。
另外一方面,這些葡國人能進獻嘉靖帝拜道所用的龍涎香,平時還按照規矩繳納稅銀,皆使明朝地方當局認定他們“有用”。特別該道的,葡人個個都是行賄高手,洋菸洋酒洋美人加上海外奇珍異寶不停往當地官員衙門裡送,明朝地方官員們不能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得便宜賣乖,從十六世紀的葡萄牙人平託開始,一直到十八世紀的馮秉正(peredemailla)等人,均牛逼說澳門是中國政府為了獎勵葡萄牙人幫助驅除海盜而送給葡萄牙人的。後來,居心叵測的日本學者藤田豐八(應該叫藤田王八才好),假裝研究鉤沉一番,宣佈說確實葡萄牙人幫助中國政府鎮壓了“張四老”海盜。但是,遍查中國史籍,根本沒有“張四老”這個人。瑞典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