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頁)
持明院系統的光明天皇繼位。後醍醐天皇跑到吉野,與光明天皇並立,所以,日本出了“南北朝”局面。後醍醐天皇一派轉為“南朝”,光明天皇一系稱為“北朝”。這種對峙,一直延續五十多年。
當然,大明朝並不知道日本還有什麼“天皇”,蕞爾小邦,不過是摹仿大唐高宗皇帝的“天皇”稱謂,自娛自樂而已。
明初倭寇,真倭居大多數,多數來自日本列島的薩摩、長門、博多、鹿八島等地,入侵道路和以往入貢道路一樣,由高麗趨山東,在四、五月間趁東南風沿海揚帆而至。所以,山東、遼東半島的倭患在明初最嚴重,其次是浙江。當時受倭患困擾最大的,還有明朝的藩屬國高麗(朝鮮)。但李氏王朝建立後,朝鮮國內政治局勢好轉,倭寇連連受挫,就把入侵重點轉向中國沿海。
胡惟庸案發生後,朱元璋因為此案涉及日本人參而面龍顏大怒,對日本深惡痛絕,遣使痛責。不料,南朝的懷良親王覺得山高皇帝遠,派人送來表文,語意傲誕無禮。
老朱皇帝閱畢,氣得哇哇大叫。但最終還是以元朝徵倭失敗為前鑑,沒有發兵征討這個海外狂妄小國。
朱元璋本身就是個偏狹之人,由於對倭人滿心痛恨。洪武二十七年之後,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已經統一了日本;並以太政大臣的身份當上了日本實際的主人。他派人主動來嚮明朝示好,皆被老朱拒絕。當然,朱元璋不敢輕視海防,陸陸續續下來,幾十年間,洪武一朝共在遼東、山東、南直肅、浙江、福建、廣東等地設立了五十八衛及八十九所,置兵數十萬,有兵艦千餘艘,嚴防倭寇。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其孫朱允炆即位,也就是建文帝。日本的足利義滿忙趁機遣使表示友好,在正式表文中有“日本國王臣源(道義)”的自稱,也就是以藩國身份向大明稱臣。建文帝厚報使者,熱情接待。
但是,日本使節再來明朝時,大明皇帝已經變成了朱棣。明成祖朱棣雖然篡了侄子的江山,對日本的態度卻沒有變化。他非常熱情,特別是足利義滿的“稱臣納貢”,讓這位野心家十分舒坦。
為此,明、倭兩國友好關係建立,約定日本十年一入貢,人數每次不超過二百人,並給予日本人“永樂勘合”。
現代人聽見中國古代四周的小國紛紛入貢,覺得倍兒自豪,泱泱大國自尊心一下子得到滿足。其實,這些蠻夷小國的所謂“入貢”,變相打秋風撈便宜而已,真正的稱謂應該是“貢舶貿易”或者“勘合貿易”。
以倭國為例,其使臣所攜“貢品”,中國肯定要依其價值“回賜”金銀,往往是一根蘿蔔換回人參錢。只要你小國承認我大明為天朝,我們就厚賞金錢買臉面;使臣們除“貢品”外,又搭載不少官方貨物在當地販賣,為體現“天朝”寬仁,明朝基本是予以“免關稅”對待,即不對貨物“抽分”,以此來達到“懷柔遠人”的目的;最後,來使們個個夾帶私貨,上至正使,下至船伕役傭,都揣私貨來販,天朝當然對此不聞不問,任其貨殖取利。
所以,各個蠻夷小國特別喜歡和中原王朝打交道,叫聲爺爺能換那麼多好處,傻瓜才不幹。所以,雖然規定“十年一貢”,每次二百人為限,但日本貢舶船一年就來幾次“入貢”。
為了向大明示忠心,足利義滿也在國內搜捕倭寇,並派兵到對馬諸島,全殲了數百劫掠中國沿海的賊人,獲賊頭二十人。而後,趁永樂三年入貢時,把這些“倭寇”全部交予大明朝處置。明成祖朱棣自然高興,對足利義滿予以重賜,但他拒絕收倭虜,讓日本使節自己處置。
日本使節很“懂事”,回行至寧波時,他指揮手下,把二十個倭寇頭子全部入放立於海邊的大鐵鍋內,統統小火蒸熟,然後拋入海中餵魚。自然,此舉又獲明廷賞賜大筆金銀。
永樂六年,足利義滿病死。他的兒子新任幕府將軍。這位足利義持是反明派,斷絕了兩國的正常關係,倭寇來犯加頻。但後來隨著足利義教的繼任,日本恢復了與明朝的友好關係。所以,自永樂至正德的近一個世紀內,中日官方關係大局上是友好的。即便如此,明朝沿海倭患時有發生,日本各地大名諸侯或武士、浪人集團常常冒充貢使貢船,在中國沿海一帶騷擾搶掠。
永樂十七年(1419年),明朝遼東總兵劉江在望海堝一戰大敗倭寇,斬首千餘,活抓數百,一時間倭寇的活動大有收斂。
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四十多艘持有明朝勘合的倭船趁明軍不備,突然發動襲擊,在浙東殺掠官兵平民數萬人,登陸後焚屋掘墳,無惡不作。最令人髮指的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