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4/4 頁)
單:
“山海關控制其間,則內外聲勢不接。即入其它口,而彼(明軍)得繞我後路”(魏源《聖武記》)。
由此,清軍即使繞路攻入山東、直隸的郡邑,搶掠後很快就棄而去,主要就是因為山海關阻隔,怕腹背受敵。
山海關這一組龐大的防禦體系,是經過明朝二百六十多年長期經營而最終完成,它以長城為主線,以山海關城為中心點,共有十大關隘、七座衛城、三十七座敵臺、十四座烽火臺等建築組成,不僅主次分明,且點線呼應,佈局合理,設計科學。其十大關隘南從老龍頭開始,中間經山海關城,東北延至一片石(九門口),共二十六公里,十座險關扼咽,重巒疊嶂,入海為城,確實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勢。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英雄戚繼光在平定東南沿海倭患後出鎮薊州,在山海關一帶大修武備,訓練士兵,改進武器,鞏固了山海關一帶的山海之防。
王在晉本人並不知兵。他到任後,並無提出有價值的戰略思想,只提出他自己的“八字方針”——拒奴撫虜,堵隘守關。後四字不必講,核心內容是前四個字,拒奴,就是抵禦女真的後金;撫虜,就是想大砸銀子收買蒙古部落來“以虜制奴”。此外,他還提出在山海關外重築一關的不切實際的臭招。幸虧不久後,為明熹宗侍講的大學士孫承宗前往山海關做實地考察,與袁崇煥等人一起否決了王在晉關外建關的荒謬建議。
這位王尚書在山海關幾個月,基本沒幹實事,皇皇萬言的奏書寫了許多份,皆是書生空談。
別的大臣視遼東如畏途,大忠臣孫承宗卻以大學士之尊,自己主動要求去山海關擔任遼東經略。他到任後,推薦副總兵趙率教、滿桂二人為助手,與袁崇煥一道,堅持力守關外的戰略方針,在寧遠、錦州一線佈防,依託山海關,使之成為自努爾哈赤至皇太極均不能逾越的堅實防禦體系。
孫承宗派出將領至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淩河、小淩河各處築繕城守,如此,自寧遠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