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部分(第2/4 頁)
而天賦屬水的他在大海里揮劈出十劍來,又能用去多少時間?
一個彈指?兩個彈指?三個彈指?還是十個八個彈指?甚至是一息時間?
一個時辰,那該是多少息啊!
倭軍戰艦上肯定有隨行先天宗師,可又有哪個先天宗師能在海水裡擋住祝彪的?
齊軍還有三萬水師呢,一旁魯國、蝦夷也各有一萬人打醬油。
當倭軍戰艦頻頻沉沒,水師陣型大亂之際,就是魯國蝦夷的兩萬弱軍也能打的倭軍精銳苦不堪言。
海戰不是陸戰,陣列相比言之。更為重要!
……
元武二十三年夏東海發生的這場大戰,齊軍勝了。不費吹灰之力的勝了。
十萬倭軍精銳全軍覆沒,五萬齊魯蝦夷聯軍,卻損失微乎其微。
這一戰役對天下整體的征伐影響不大,直接的說幾乎沒有影響。可這卻讓唐王眼前一亮,幾乎是收到戰報的第二天,就傳令祝彪,籌謀統帥齊魯唐等陣營水師,浮海南下。
這是一個改變了天下局勢的決定。天京方面的臨海艦隊,雖然兵多將廣。戰船如雲,可於祝彪的對決中是打一場敗一場,只要沒人在海下擋住祝彪,那水面上的祝彪艦隊就戰無不勝。
天京方面上到皇帝下到重臣,所有人都坐蠟。祝彪的實力已經毋庸多言,就是地面上也找不出幾個可與他媲美的,更何況是水下?
祝彪又讓天下人震驚了,震驚他那天下無雙的絕佳水性。海戰還能這樣打?天京方面所有人都哭了。
無數人對祝彪擁有的水性趕到不可理解,北漢可不是河網江流密佈的江南。他什麼時候,怎麼練起這麼好的水性的呢?
無數人感到不解,可再多的怨念也擋不住祝彪的無解。元武二十五年,地盤臨海的寧王、梁王投效唐王。
這就像是第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立即就引帶起了連鎖的反應。一年之後,天下臨海諸侯和藩國,盡數向唐王納誠。
天下大勢也由此發生了根本性逆轉。
唐王直接把自己的小女兒許給了祝彪的第五子祝哲。絕不是唐王不想嫁女祝彪嫡子,而是年齡不相搭。且祝淳都已經有兩個孩子了。
元武三十年,唐營二百餘萬大軍,兵分五路。直逼天京而來!
天下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到了這裡,天京,中原皇朝的心臟。都預計著一場血流成河的死戰開啟!
而出乎意料的是,皇帝走了。帶著自己還能控制的大軍和願意跟隨的朝臣子民,退往了西南。唐軍近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姬發夢寐已久之地!
當年九月,姬發天京稱帝,年號永安!
從此唐軍變成了官軍,官軍變成了叛軍,雙方連身份都逆轉了。
永安二年,齊國泰始山!
白雪皚皚地山巔,讓祝彪想起了‘華山論劍’四字。只是小說中的華山論劍,掙得是天下第一,而此次的泰始山之戰,掙得卻是天下。
退縮西南諸州的元武帝,並沒有放棄抵抗,反而因為地盤的龜縮,兵力的集中,在兩年來的戰事中小佔上風,搬回了一絲局面。
姬發得天下,卻也從天下諸反王的扛把子變成了眾矢之的,而且要治理新得的諸州地盤民生,地方錯綜發雜的利益關係攪擾了他和智囊們太多的精力。
在天京之戰結束之後,祝彪已經不在出現在中原了。他年紀也不小了,齊國的發展重點又都在域外,才不想再陷在中原呢。可姬發又怎麼捨棄的了這麼一位金牌打手呢。
一封手書送來了淄博,內容情深意切,直言自己年紀也大了……
祝彪大感頭疼,卻也只能著手整軍。這個時候,三個先天宗師來到了齊國。
短短一個月裡,圓通、燕紫、祝忠、祝仝外帶稷下學宮,被三人碾壓式的全部橫掃。以至於今天,祝彪得不得親自走一趟泰始山巔。
北風呼嘯,雪花飄飄。祝彪仡仡而行,雪地不留半點痕跡。他似慢實快,眨眼就是小百丈的距離。泰始山雖高,祝彪也是半刻鐘裡就蹬到了頂峰。
抬望第一眼,他就可看到不遠處一人盤腿坐在一塊青石上,呼嘯風雪吹不動他一絲髮絲,沾不了他一片雪片。身邊甚至還放著一席酒菜,熱氣嫋嫋。
此人一身白衣,膝蓋上平放著一把樣式儉樸的長劍,即便背對著祝彪,也依舊讓祝彪從他身上感覺到一種高貴恬淡地氣質。
祝彪不用問就知道。這位登山都帶著酒席的高手就是大周皇族裡名滿天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