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學習加法的教學已經由“4+5= ?”變成了“買4串羊肉串之後又買了5 串,一共有多少串?”學習減法從“6…4= ?”變成了“6 串羊肉串讓你吃掉4 串,還剩下多少串?”學習乘法從“1 ×8= ?”變成“8 串羊肉串多少錢?”而學習混合運算由“10 -8×1= ?”變成“給你10 塊錢,讓你買了8串羊肉串,還剩多少錢?”這裡巧妙之處在於,“8串羊肉串”相對於“8塊錢”來說,本身就多了一個乘法的思想在其中。而當後來搬了家,附近羊肉串降價到5毛錢一串之後,就順帶著把簡單的小數也一併學習了。果不其然,對於讓很多小孩子頭疼的數學,我沒有產生一絲一毫的牴觸情緒;相反,每到一天之中學習數學的時段,我就不由得兩腮生津,食慾大振。四則運算在羊肉串的芳香中被輕鬆攻克。
從上面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即使看上去再困難的任務一旦與自身興趣掛上鉤,那不論多麼冗長難熬的過程也都會迎刃而解。我們還可以看出,小時候的我非常喜歡吃羊肉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出生牛犢(3)
母親對我另一方面的影響,自然是性格。而這一點,可能要到小學才能慢慢體現。六歲零九個月的時候,我上了小學。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背後也包含了無數波折。
上小學之前,我都住在豐臺區蒲黃榆的一個大院裡面。現在想想,竟然已經有很多年沒有回去看看了。剛剛從母親那裡聽說,蒲黃榆已榮升為北京地鐵系統的一站地,聽罷心中無限感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外地人入京,往往因不熟悉蒲黃榆這複雜的漢字搭配而出口成錯。很快“捕魚黃”在廣大司機師傅當中儼然要被公認為一個正經地名了。雖然住處偏僻,不過在大院裡和我一起長大的同齡孩子卻著實不少,而且長大了回頭再看當時,頂著一個大腦袋、連路都走不好的我竟然天天在大院裡瘋玩,也造就了許多豐富多彩的記憶:有名字是四個字的小朋友若干;有和我名字同音不同字的幼兒園女同學;有對著扔磚頭兩敗俱傷的慘痛記憶;有側滾翻把小朋友踢破腦門的深刻教訓;有三更半夜讓父母滿院尋覓的活躍不羈;有每個週末禮堂電影院裡的流連忘返。而這些片斷中,又夾雜著一個個鮮活的畫面:看父親代表他單位在籃球場上揮灑汗水;看自己右邊大腿傷口化膿,大中午連短褲都穿不上從幼兒園被抱回家裡;看熱辣的夏天,一群孩子趁著夕陽餘暉,人手一杆水槍大打出手;看自己坐在鋼琴前一遍又一遍重複的百無聊賴;看母親逐漸聽懂我每天在唸叨什麼髒話時臉上的驚恐表情;看另一群年輕士兵往我胸口衣服裡塞兩個橙子並告訴我那是胸肌應有的模樣時,他們臉上信誓旦旦的表情;看我頂著兩個橙子回到家裡被母親看到,她……
這麼多回憶,寫到這裡我眼眶都溼潤了,趕快將筆觸轉到離開那裡的經過吧。
大院附近一座最好的小學叫做李村小學,不過近幾年好像改換了名字。就在入學前的幾個星期,適逢父母親更換了工作單位,於是,藉著父母親的工作調動,我們舉家從蒲黃榆搬到了東城區的大羊宜賓。房子大了,房間多了,可除了這些,我突然變得一無所有。也許是國人安土重遷的習性在我潛意識裡作怪,我很難把搬家當作一個嶄新的開始。舊的朋友舊的屋子舊的道路舊的自己,都像泡沫一樣於彈指間消失不見。不過對母親而言,這次搬遷絕對是物有所值。因為從大羊宜賓那裡,我成功進入了東城區的重點小學—燈市口小學。
我在燈市口小學只待了兩年,兩年裡雖然沒有留下什麼刻骨銘心的回憶,不過有些地方還是非常值得一提。
首先是學校本身。燈市口小學理論上來講是東城區一所重點小學,甚至有“標兵學校”之美譽。學校和學校老師也彷彿對“標兵”兩字懷有不小的感情,以至於在批改作業時為了嘉獎認真的同學,都會在他們認為優秀的作業本上蓋上“學習標兵”的大紅印。
學校門口立有一座青銅雕塑,基本上可以算是鎮校之寶了。雕塑的主題是“賴寧和他的小夥伴們”,刻畫了賴寧同學為了保護國家財產,不惜以犧牲生命與火魔作鬥爭,最終英勇就義的事蹟。入學前,我對少年英雄的瞭解僅限於王二小和葫蘆兄弟,而並不熟悉賴寧的故事。記得當老師滿懷激情向我們介紹完這位小英雄的偉大事蹟後,我與她發生了下面這一段對話:
出生牛犢(4)
“老師!”
“李孟元同學!有什麼感想嗎?”
“有的。老師,我想問一下,賴寧最後救火成功了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