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到醫院,這多少還是緩和了母親和母親懷中的我的怒氣。
就這樣,基本上從我出生開始就奠定了家裡的一種基調:母親為我的發展盡心盡力,心無旁騖;而父親雖然在大方向、大問題上毫不含糊,但對於我的一切更多是後知後覺,盡顯粗線條本色。和所有家長一樣,媽媽對我的影響分兩個方面:知識和性格。
先來說說知識。
在我上初中之前,一個陌生人如果聽到我說英語,基本上都會立刻問一個讓人頗為受用的問題:“你在國外待了幾年啊?”我覺得,能讓這些素昧平生的人對從我口中說出的“英格力士”刮目相看,至少能說明我從小就在英語學習方面有了不俗的造詣。而這一切,完全要歸功於我的母親。
作為一個在大學將俄語作為第二語言鑽研的年輕人,我媽媽在我三歲那年不知何故突然燃起了學習英語的慾望。也許是她看到了克林頓訪問北京大學時的盛況;也許是她看到美國電影在中國熒屏上日益的活躍。總之,母親認定學習英語會成為新時代的趨勢。那時並沒有遍佈大街小巷的英語學習資料,書店裡也看不到琳琅滿目的教材刊物。只有一本老版《新概念英語》用泛黃的紙頁載著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為母親提供著養料。刻苦的她書不離手,看一會背一會,背的時候就把書隨手擱在一旁。
有一天,我正躺在沙發上蠕動,突然沒來由的額頭一痛。氣急敗壞下一陣摸索過後,發現原來是從沙發扶手上落下了一本老舊不堪的書籍,正好砸在了腦門上。我開啟那本書,兩隻無辜的眼睛一眨一眨。目之所及,全都是密密麻麻排列著的拼音組合。我目不轉睛地看著,一開始還能按照熟悉未久的漢語拼音規則發出幾聲彆扭的怪叫,但隨後幾個連續出現的“th ”、“str ”等等組合讓我幼小的心靈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自尊和自信全部消亡殆盡。還好,適逢媽媽背完了一課回來取書,順便救起了在沙發上不停“抽搐”的我。她把書不動聲色地藏到背後,隨即用燦爛的笑容把我安撫下來,然後輕輕地帶我坐在床邊,語重心長地解釋道:“孩子,那些不是拼音,而是英語。”我眨了眨眼。“咱們現在說的呢,是漢語,而英語是一種外國人的語言。”我又眨了眨眼。母親沉重地嘆了口氣。“文文,你想不想學英語?”我輕輕地點了點頭。
出生牛犢(2)
一切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在90 年代初要想在市面上尋找一套像樣的英語教學材料;是一樁讓人煞費苦心的工程,更不用說是教3歲小孩的課本。母親做到了。她在愛的驅動下瘋狂搜尋,終於覓得一套臺灣出版的《小叮噹英語小百科》——一部以科普和語言學習為主題的系列圖書。而幾乎是同時,英語教學動畫片“瑪澤的故事”開始在電視上熱播,也真可算得上是天時地利了。在那段時間裡,我的英語學習步驟分明,內容清晰:每天一集“瑪澤的故事”,輔以在母親陪同下閱讀兩個小時“小叮噹”,雷打不動。也許是這種聽、讀雙管齊下的教學異常奏效;也許是小孩子都擁有不同尋常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也許是自己還真有那麼一點點語言天賦,無論如何,在那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我迅速從一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變成了初窺門徑的學子。
書總要翻過最後一頁,節目也會播完最後一分鐘,不過,在“小叮噹”和“瑪澤”完成了各自的使命分別駕駛時光機和宇宙飛船從我身邊離開時,在我潛意識中,他們(它們)的音容笑貌已經和英語學習之間建立起了不可磨滅的聯絡。那時的我年紀尚幼,雖然對萬事都懵懵懂懂,然而有一點在腦海裡卻格外清晰:英語很有趣。看,不用說一千道一萬,不用從方法、時機、記憶等方面尋找學習英語的竅門,事實上,“有趣”這一點,正是學習的源動力。
當然,這裡不能是我學習英語的終點。然而上小學之前,我投入的努力也基本到此為止了。其實媽媽那時還要求我每天練完鋼琴後把新學會的單詞在本上抄寫幾遍,不過現在回想起來,這項任務的目的恐怕還是練字的成分居多,對我學習英文的幫助實際上微乎其微。而與此同時,母親把我剩餘的空閒時間全部投資到了對另一門學問—數學的探索上。
學習數學對於年幼的我真可謂師出有名,因為父母大人本來就是從同一個大學的數學系先後畢業的。因而與開始學習英語那無心插柳的巧合不同,安排我早早接觸數學是母親有組織、有“預謀”的一起重大工程。儘管如此,母親還是沒有忘記她教育理念的靈魂:一切源於興趣。於是,在我掌握了基本的數字知識,開始轉戰四則運算之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