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死得好!死得好!”……
十七年的皇帝生涯,對於崇禎皇帝來講,只能用杜甫一句詩來概括:艱難苦恨繁霜鬢!
除誅殺魏忠賢一事略顯崇禎帝的“英明神武”外,他繼位後的每一步,幾乎是步步皆錯,一步一步帶著他的大明國走向滅亡。
屋漏偏遭連夜雨
——內憂外困下的崇禎帝
崇禎帝朱由檢,是明光宗第五子。由於早年喪母,身邊沒有任何一個可信賴的家人,他在童年所遭受的孤獨感、被遺棄感、挫折感,決定了日後他成人之後那種猜疑、偏激、固執的性格。
崇禎帝惟一比他同父異母哥哥明熹宗強的,是他酷愛讀書,從小一直受著正統的儒家教育。
繼位後,崇禎帝藥到病除,輕而易舉地剷除了魏忠賢閹黨毒瘤。放鬆之餘,驕矜之氣溢滿胸膛,他頓覺自己是個天縱英明的帝君。
自損棟樑——枉殺袁崇煥
登基之初,由於早聞其名,崇禎帝對袁崇煥非常信任,命其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崇禎元年秋八月,袁崇煥入京覲見,在皇帝面前許諾五年之內可恢復全遼境土。崇禎帝更是聞言大悅。
崇禎二年(1629年)夏七月,袁崇煥至旅順,殺掉了皮島的明朝大將毛文龍。崇禎帝聞毛文龍被殺,登時大駭。如此方面鎮將被殺,確實出乎意料。但由於當時正倚重袁崇煥,崇禎帝只得優旨褒答,認定他殺得好,並下詔宣諭毛文龍罪狀。後來,這反而成為袁崇煥被殺的一條罪名:擅殺大將。
當時與後世,均有好事者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中了後金的反間計,自剪羽翼,親痛仇快。這些人往往以東江鎮日後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人叛明降清為口實,認為皆是由於毛文龍之死引致。其實,袁崇煥殺毛文龍僅僅幾個月,皇太極就從長城逾入內地,為此,袁崇煥急忙攜軍救援。
崇禎帝偏中皇太極“反間計”,自毀長城,殺掉了袁崇煥。如果袁崇煥不死,依他的指揮控制能力,東江鎮兵將肯定會被打造成為一支恢復遼東的勁旅。而假如毛文龍不死,這個跋扈明將必定會叛明降清,日後也不會被附於袁崇煥傳後,而肯定會被乾隆帝編入《貳臣傳》。
毛文龍被殺三個月後,皇太極率兵繞過山海關,由薊鎮長城的長安、龍井關、洪山口毀邊牆入侵,並攻佔遵化、遷安、永平、灤州四城。
後金軍忽然出現在北京城外,對北京展開圍攻,即明人口中的“己巳虜變。”
乍聞後金軍逼近京師,明廷震駭,立刻調諸路兵入京來援。袁崇煥聞訊,在先派出趙率教入援的同時,即刻率祖大壽等人急赴前線,步步為營,途經撫平、永平、遷安、豐潤等諸城,皆留兵營守。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半明半滅大明朝(2)
不久,明將趙率教戰死訊息傳至,後金兵蜂擁而至。袁崇煥大驚,急引兵趨至北京城下,在廣渠門外立營。雖然袁崇煥手中僅有不到兩萬人,但他們鬥志高昂,數次與後金軍交戰,皆得勝而還(清人自己講是“互有殺傷”)。
見袁崇煥營盤堅固,無隙可乘,一直熟讀《三國演義》的皇太極便欲施用“反間計”來除去袁崇煥。當時恰好營中有兩個先前在城郊牧馬廠被俘的明朝太監楊春、王德成在押,他遂命令漢人降將高鴻中與鮑承先兩人趁黑坐在這兩個明朝太監被困的營帳外,假裝酒醉,放言說城內袁巡撫(袁崇煥)與大金有密議,準備裡應外合。夜間,哨兵故意縱兩個太監逃脫。
這兩人一回城,像兔子一樣跳到崇禎帝面前,把這件“天大的秘密”講與皇帝聽。剛愎自用的崇禎帝竟然上了皇太極這種最簡單詭計的當,很快就派人逮捕了袁崇煥,打入詔獄嚴刑拷打審問。
袁崇煥的部將祖大壽為此驚惶至極,出城後即擁兵向遼西奔逃。幸虧袁崇煥在獄中寫信召喚祖大壽,他當時才沒有叛變。
由於山海關、寧錦一線仍在明朝掌握中,加之後來的孫承宗禦敵有方,皇太極只得率兵退走。北京有驚無險。
後金退兵後,明廷開始審查袁崇煥一案。
當時,大學士錢龍錫持正,得罪了不少暗藏的閹黨成員。閹黨王永光時為吏部尚書,引其同黨御史高捷等人猛烈攻擊袁崇煥,誣稱他暗中與後金議和,擅殺毛文龍,引清兵入口。這些閹黨本意是想以袁崇煥興起一件新的大“逆案”,順便攀引錢龍錫,於是,他們大造輿論,講袁崇煥殺毛文龍是由錢龍錫主使。
最終,袁崇煥本人被判凌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