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王朱由崧雖然最有資格當上新皇帝,但他幾乎當不成。為什麼呢?
不因為別的,源於明末愈演愈烈的黨爭。本來,天啟帝時東林黨與閹黨相搏甚烈,崇禎帝繼位後大肆打擊閹黨,已經使黨爭基本消失。恰恰是福王朱由崧的繼位,引發了南明新一輪黨爭,朝臣們鬥來打去窩裡反,直至南明滅亡。
言至晚明黨爭,不得不提老福王朱常洵。他的生母鄭貴妃,乃明神宗寵妃,所以神宗皇帝一直有意立他為帝,冷落長子朱常洛。一念之動,引發了長達二十五年的“立儲之爭”,群臣為了“爭國本”,互相抨擊,各方焦頭爛額之下,直到萬曆二十九年,明神宗才不得不封長子朱常洛為太子。為了補償,他又封愛子朱常洵為福王,建藩河南,膏血天下以供養這個痴肥兒子。
在因立儲而興起的黨爭中,吏部郎中顧憲成被貶回原籍無錫,與高攀龍等人在東林書院講學,逐漸結派興幫,形成了一股很大的政治勢力,時稱“東林黨”。同時,以首輔沈一貫為首的“浙黨”聯合“齊黨”、“楚黨”(均以老鄉為關係結黨),與東林黨在朝中朝外互相攻擊,而後魏忠賢一派“閹黨”也加入其中,雙方勢同水火,不能相容。
欲向江南爭半壁(5)
相對而言,自然是東林黨多君子,閹黨多小人。但黨爭之下,意氣用事,東林黨人多尚空談,誤國不少。這些以王陽明“心學”為思想指南計程車大夫,太過清高自重,凡事愛講大道理,泱泱而談,根本不考慮實際解決問題的辦法,整日嘴裡叨叨性命之理,務虛名,棄實用,最終使得朝政一發不可收拾。
由於明末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均與老福王朱常洵及其母鄭貴妃有關係,所以,聚結於南京的以東林黨為首計程車大夫階層,自然對小福王朱由崧極其敏感。正是當年東林黨人的據理力爭,老福王才最終沒能登上皇儲之位。東林黨人神經非常敏感:倘使老福王之子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位,他翻起舊賬,打擊報復,東林黨人自然是不會有好果子吃。
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是東林黨人左光斗的高徒,對福王之立,當然有所顧忌。而遊走於江南的東林黨黨魁錢謙益,也以私益出發,聯合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詹事府詹事姜曰廣以及南京兵部侍郎呂大器等人,四處遊說,竭力主張“立賢”,即準備擁立潞王朱常汸。
東林黨人的出發點是黨派利益,但是,福王朱由崧,的確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這位福王朱由崧,是明神宗寵兒老福王朱常洵的庶長子。十歲那年(萬曆四十五年),朱由崧便被封為“德昌王”。由於老福王的王妃鄒氏自己沒兒子,朱由崧便得為福王世子。
真是有其父便有其子,朱由崧和他爸爸老福王恰似一個模子扣出來的,爺倆不僅長相相彷彿(都是巨胖身材),而且吃喝玩樂方面的低階趣味,一模一樣。這對父子倆,在洛陽王宮內,花天酒地,漁色無度。如果沒有李自成造反,估計這一對活寶父子會作為“造糞機器”安然度過餘生。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農民軍進攻洛陽,老福王被抓後烹殺,朱由崧腿快,趁亂跑掉,得以撿得一命。
崇禎帝對自己這位堂兄很照顧,不但遣人安頓他在洛陽,而且不久後就下詔,讓朱由崧嗣福王之位,由此,他就由“德昌王”變成了“福王”。
好景不常,洛陽很快被農民軍攻下,朱由崧再次踏上逃亡之路。經過衛輝府時,與潞王朱常汸同病相憐,結伴一起逃至淮安。這一次,朱由崧再無堂弟皇帝的親切關懷,因為崇禎帝本人已經在北京自縊而死。
策立新君,有兩個人舉足輕重,一為史可法,二為鳳陽總督馬士英。二人手中握兵,又是督師文臣,所以說話分量最重。
一開始,不僅史可法主張立有賢名的潞王,馬士英也十分贊同。這是因為,看上去福王倫序最為合適,但他的名聲非常不好,酗酒好色,粗鄙無能。由此,東林一系以此為藉口,使不少最初主張立福王計程車大夫緘默而退。特別是史可法,在他給馬士英的信中,寫明瞭福王朱由崧的“七不可立”——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有司。馬士英先是完全表示同意,風向變後,他靈機一動,把這些白紙黑字當成要挾史可法的手段和證據。
從東林黨來講,他們推開倫序想立潞王,其實完全出於私心,正如錢謙益所講的那樣:“潞王,穆宗之孫,神宗猶子(侄子),昭穆不遠,賢明可立。福恭王(老福王),覬覦天位,幾釀大禍,若立其子(指朱由崧),勢將修釁三案,視吾輩為俎上肉。”害怕福王為帝后念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