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國與大順軍展開殊死搏鬥。從時間上講,從1644年陰曆五月初開始,一直到當年十月,清軍根本無法顧及江南的態勢,他們把主要精力皆投入於消滅李自成殘軍方面。當時,大順軍餘部在山東、河北等地,仍舊保有數十萬大軍,清軍東撲西搏,忙個不停,根本沒有任何軍事力量抽調出來去跨越淮河收取江南。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欲向江南爭半壁(4)
南京的明朝官員效率也不算慢,僅僅十幾天功夫,就以最快速度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弘光政權。
新的南明政權,無論是經濟、政治、軍事,還是人心方面,皆有著極其有利的態勢。
明末以來,北中國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江南地區卻一直比較平穩,農業、商業、手工業發展迅速,經濟積累豐厚,是明朝得以支撐的最大財賦地區,也是大明帝國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僅稅收方面,江南就佔全國稅收的將近一半,可謂財源滾滾,既富且庶。
更重要的是,明朝軍隊,在江南地區還保有一百多萬,遠遠超過清軍數目。在這些軍隊中,力量最大的當屬駐守武漢的左良玉部,有八十萬之多,其餘如高傑、劉澤清、劉良佐、黃得功部,人數從數萬到數十萬不等。所有這幾支軍隊,皆是能拉出一戰的部隊。除此以外,鄭芝龍家族在東南沿海的軍隊,還是一支能打水仗的海軍力量,勢力也不能小覷。而遠在雲南的沐氏家族,一直對明王朝忠心耿耿,其手下又多驍勇敢戰的少數民族士兵。數量可觀的軍隊和廣大的地區,為明王朝的延續提供了一種具有廣大深度的迴旋空間。
南京,從地理位置上講,自古形勝之地,虎踞龍蟠,又有長江之險,文物繁多,田野富饒,軍事地理位置十分獨特。況且,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定鼎天下,使得南京本身就成為一處極具政治象徵的城市。它不僅北有長江天險,且長江東延一直到江陰、南通,均有天險做憑恃。特別是南通往下,入海口處,江面遼闊,寬有三十多里,讓人頓起插翅難渡之感。再往北推,淮河本身可作為一道大的天然防線。如果南明政權真有遠見,憑臨淮河,步步北推,即可以慢慢收復失地。如此,自荊汴直憑銳鐸,自可掃清河朔。
從人才方面講,南京本來就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江南一帶是東林、復社等士大夫集團的傳統老巢,人才薈萃。加上從北方不斷湧入計程車人,以及駐紮於江南各地等待觀望的武將,乃文乃武,比起北宋滅亡之後的南宋政權,南明政權無論天時、地利、人和,都要比趙構君臣初創南宋的時期擁有更多的復明條件。
依據常理推斷,南明新朝廷再怎麼不行,也能與清朝劃江而治。南明儲存個江南半壁,應該是完全不成問題。
恰當機會中的不恰當人
——弘光帝即位
北京陷落於李自成之手後,南京官員們憂急萬分,非常想知道崇禎帝及其三子的下落。
本來,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準備率兵渡江“勤王”,但有訊息說崇禎帝已經乘舟入海南下,大家只能按兵不動。不久,憂喜參半的南京官員終於得到一個明白無誤的情報——崇禎帝已經自縊殉國。如此,他們的當務之急,就是馬上擁立一個新君,以此作為恢復大明朝的政治象徵。
在南京,最有實權的,當屬手中握兵的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其次是南京守備太監,再次是提督南京軍務的勳臣。以史可法為主,南京及附近地區的明臣展開了立新帝的大討論。
崇禎帝已經“龍馭賓天”,他三個兒子仍舊下落不明。當務之急,是要保證皇位繼承有人,否則天下群龍無首,就談不上重整舊河山。
立君這個大問題,有些只靠把史書翻譯成白話的“暢銷書”的“作家”們,認為:“大臣們要從皇帝宗親中選出最聰明的人當皇帝”。
完全不是!立嫡不以長,立長不以賢。如果誰最聰明誰就有資格當皇帝,封建宗統早就亂了大套。對於南明大臣們來講,擁立新君,最要緊的是依據血統,誰與崇禎帝血統最近,誰就最有資格當皇帝。
依據血統,最有資格當皇帝的,非福王朱由崧莫屬。而且,他與潞王朱常汸近在淮安,立時可至南京。從明神宗一系來講,福王朱由崧是明神宗之孫,與崇禎帝同輩(其父老福王已在河南被李自成農民軍吃掉)。雖然惠王和桂王當時仍舊活著,二人都是明神宗之子,但他們遠在廣西,輩分比崇禎帝高一輩,不如福王朱由崧“弟終兄及”名正言順。至於史可法等南京大臣心儀的“賢王”潞王朱常汸,乃明神宗之侄,血統稍遠。
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