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食七天,最後熬不過飢渴,重新進食。
一般史書上都講,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被陷洪承疇被擒時就降清,其實是弄錯了日期。一直到四月十六日,直到在錦州投降的明將祖大壽等人齊集瀋陽時,洪承疇仍舊沒有向清朝投降。
不知為什麼,洪承疇被關押到五月四日後,卻忽然主動表示投降。皇太極聞言極喜,生怕洪承疇夜間反悔,立刻派宮中剃頭師為這位明朝督帥剃頭。這樣一來,洪承疇從“內容”到“形式”,真正歸降清朝。
五月初五日,皇太極在瀋陽皇宮內舉行了隆重的受降儀式。洪承疇、祖大壽兄弟等人,在庭院行三拜九叩之禮,向皇太極行禮。
祖大壽等人早已清發清服,洪承疇剛剛剃頭還不習慣,他戴頂清朝的氈笠,身穿明朝衣服,看上去不倫不類。
皇太極見此,趕忙命令左右為這位明朝的著名文臣趕製清朝官服。
儀式結束後,皇太極“親切”接見了這些明朝降臣降將。按從前在明朝的官職尊卑,洪承疇坐於東邊側席之首。
當時,皇太極愛妃剛死不久,心情不是很好,只是問了洪承疇“年紀多大”、“日本人與南朝是否有往來”等閒事,茶罷而出。也就是說,由於洪承疇等人畢竟是大敗後被迫降附,皇太極對他們的態度不是非常積極,只是想利用他們的降附擴大影響,鎮服餘人。接見後,皇太極嚴派軍兵看管這些新降臣,實際上形同軟禁。
有關洪承疇降清,有不少“版本”,最流行的,一是范文程勸降,二是皇太極親自勸降感化。
所謂范文程勸降,講他偷窺洪承疇時,見這位明朝督師一人在獄中抖撣身上灰塵,便向皇太極進言說:“洪承疇必不能死,一衣尚惜,況其命乎!”但是,此說無據,也不知《清史稿》從哪淘來這樣的“資料”。
所謂“皇太極感化勸降”,這條資料來源自滿洲貴族昭璉的筆記《嘯亭雜錄》中的《用洪文襄》一條,原文活靈活現,描寫得頭頭是道:
(洪承疇)誓死不屈,日夜蓬頭跣足,罵詈不休。文皇(皇太極)命諸文臣勸勉,洪(承疇)不答一語。上乃親至洪(承疇被押之)館,解貂裘與之服,徐曰:“先生得無冷乎?”洪(承疇)茫然視上久之,嘆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頭請降。上大悅,即日賞賚無算,陳百戲以作賀。諸將皆不悅,曰:“洪承疇一羈囚,上待之何重也!”上曰:“吾儕所以櫛風雨者,究欲何為?”眾曰:“欲得中原耳!”上笑曰:“譬諸行者,君等皆瞽目(瞎子),今獲一引路者,吾安得不樂也!”眾乃服。
。 想看書來
四海狼煙美少年(5)
正因為寫這一筆記的作者乃“鐵帽子王”禮親王昭璉,所以大家皆信以為真。其實,仔細忖度,這位禮親王乃乾隆時代人,一個文學愛好者,他筆記所記,非親歷實事,小說家言而已。
首先,由於1641年秋天皇太極寵妃宸妃剛剛病死,這位多情皇帝哀不自勝,飲食不思,從個大胖子變成半瘦子,在國內嚴禁飲酒作樂等一切“娛樂活動”,所以,他不可能有那麼好心情去親自入囚獄見洪承疇,更不可能在洪承疇投降後大陳百戲來作樂慶祝。
據《清太宗實錄》記載,由於皇太極見洪承疇等之後沒有“賜宴”,他還特意派人向對方解釋說:“不賜宴於爾等,非為慢待,乃因宸妃之喪未過期也。”
其實,皇太極對於洪承疇如此高規格的文臣投降,內心中不是很爽。從前,明朝太僕寺少卿張春被關押多年,仍舊至死不降。所以,對待剛剛關押數月即降的洪承疇,皇太極不得不嘆:“昔日我陣前擒獲張春,亦曾恩養,終不為朕效力,一無所成而死,爾慎之,莫效張春!”其實,言外之意,是嘆息張春的不屈與洪承疇的降附。
同為文人,一個軟弱無骨,一個始終凜然不屈,洪承疇與張春,分別構成了明朝大臣的恥辱柱和紀念碑。
明廷方面,接到洪承疇被擒訊息後,焦急萬分。寧遠的明朝守將吳三桂數次發塘報入京,均稱洪承疇“誓死不屈,只求速死”,但也確實證明他還沒有死。
崇禎帝從本能上感覺,認定洪承疇如此一個知書達理又受恩甚重的文臣,一定會壯烈殉國,所以他馬上下旨要吳三桂確察訊息,準備大張旗鼓對“死難”的洪承疇加以旌表,以勵士氣。
真正勸皇太極爭取洪承疇這樣人物投降的,不是范文程,而是在清軍中服務很久的降臣張存仁,他對皇太極講:“洪承疇等明朝文官為我們效力,則崇禎帝必視文臣如草芥,此後文臣必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