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第233頁。20日,蔣介石以大本營大元帥名義頒發《國軍作戰指導計劃》,規定“國軍部隊之運用,以達成持久戰為作戰之基本主旨。各戰區應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計劃,以完成其任務”《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江蘇古籍出版社,第3頁。。12月19日,在武昌制訂的《軍事委員會第三期作戰計劃》規定,在持久抗戰的總原則下,“以面的抵抗對敵之點或線的奪取,使不能達速戰速決之目的,而消耗疲憊之。”“該計劃提出我軍戰法,除硬性之外,參以柔性”。所謂“硬性”戰法,指在交通要線上,縱深配置有力部隊正面阻止敵軍進攻;所謂“柔性”戰法,指訓練民眾,聯合軍隊進行遊擊戰,牽制、擾亂、破壞敵軍後方。《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第18頁。進入1938年,經蔣介石批准的《武漢會戰作戰方針及指導要領》以及《武漢會戰作戰計劃》等都規定:“以自力更生持久戰為目的,消耗敵之兵源及物質,使敵陷於困境,促其崩潰而指導作戰。”《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第657頁。
【四】*對國民黨的作戰建議與兩黨“持久戰”思想的交流
*領導人中最早提出“持久戰”思想的是毛澤東。1935年12月,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指出:“帝國主義還是一個嚴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狀態是一個嚴重的缺點,要打倒敵人必須準備作持久戰。”1937年7月15日,朱德在《實行對日抗戰》一文中指出:抗戰“將是一個持久的艱苦的抗戰”。8月2日,蔣介石透過軍事委員會第六部主任秘書張衝密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即飛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共商國防問題。毛澤東決定派朱德、周恩來、葉劍英三人前往。4日,張聞天與毛澤東商定:將向國民黨提出:“總的戰略方針是攻勢防禦”,“決不能是單純的防禦”,“正規戰與游擊戰相配合”,“發動人民的武裝自衛戰”等意見。《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頁。9日,朱德、周恩來等抵達南京,向國民黨提交多項議案,其中之一為《確立全國抗戰之戰略計劃及作戰原則案》,該案明確指出:“我國抗戰戰略之基本方針是防禦的、持久的戰爭,在長期艱苦英勇犧牲的戰爭中求得勝利,也必定能勝利。”該案具體提出七項戰略原則,其中第三條規定:作戰的基本原則是“運動戰”,“應在適當的地點、適當的時機,應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與兵器,實行決然的突擊,避免持久地陣地的消耗戰”。第五條規定:“一切陣地的編成,避免單線的構築,而應狹小其正面,伸長其縱深,在守備部隊的作戰關鍵亦應採取積極的動作,一般的應反對單純的死守,才能完成守備的任務。”其第七條規定:“廣大的開展游擊戰爭,其戰線應擺在敵人之前線左右,以分散敵人、迷惑敵人、疲倦敵人,肅清敵人耳目,破壞敵人之資財地帶,以造成有利條件有利時機,使主力在運動中消滅敵人。”該案認為,只有在上述作戰原則之下,才是保持持久戰的有效方法和消滅敵人取得抗戰(勝利)的手段。《*黨史資料》,2007年第3期。上述各原則,較之國民黨人的“持久戰”思想,顯然更為豐富和深入。 。 想看書來
國民黨人的“持久戰”思想(7)
當朱、周、葉到達南京時,國防會議時間已過。8月11日,三人共同參加軍事委員會軍政部談話會。周恩來發言稱:在正面防禦上,不可以停頓於一線及數線的陣地,而應當由陣地戰轉為平原與山地的擴大運動戰。另一方面,則要採取游擊戰。《周恩來年譜》,第383頁。朱德發言稱:抗日戰爭在戰略上是持久的防禦戰,在戰術上則應採取攻勢。在正面集中兵力太多,必然要受損失,必須到敵人的側翼活動。敵人作戰離不開交通線,我們則應離開交通線,進行運動戰,在運動中殺傷敵人。朱德並稱:發動民眾甚為重要,在戰區應由下而上及由上而下把民眾組織起來。游擊戰是抗戰中的重要因素,游擊隊在敵後積極活動,敵人就不得不派兵守衛其後方,這就牽制了它的大量兵力。《朱德年譜》,第168頁。不過,國民黨人當時並未能領會*的這些思想,在淞滬抗戰中仍然以陣地戰為主,在消耗日軍的同時,也嚴重消耗了自己。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批評盧溝橋事變以來國民黨軍事當局的主要錯誤,在於將陣地戰“放在主要地位”,認為在持久戰的第一階段,主要的作戰形式應該是運動戰,而以游擊戰、陣地戰為輔助。演講在說明“兵民是勝利之本”後,特別指出,保衛武漢等地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