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和抗戰,晚年遷臺後,又反對*,堅持“一箇中國”,建設臺灣,總還是做過若干好事的。在促進和發展海峽兩岸和平關係的今天,人們自然應該按照“歷史辯證法”的要求,將他“講完全”。鑑於“內戰”時期,特別是1946年至1949年的第二次“內戰”時期,人們高喊“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自然集中於講他的“過”,其中有些講得對,有些可能講得不對,或者講過頭了。這就需要依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充分掌握一切有價值的史料,首先釐清史實,尊重史實,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真正地展開“百家爭鳴”。蔣介石研究如是,國共關係史的研究也應當如是。
對於蔣介石的評價,歷來的看法不外分三種:一是有功無過,一是有過無功,一是有功有過。本書作者持第三說。至於何者是功,何者是過,何者是主流,何者是支流,當然可以討論,也需要討論,然而,歷史是實證科學,無徵不信,沒有充分、可靠的史實作支撐,人們難以提出任何經得起顛撲摔打,可以取信於天下萬世的結論。蔣介石一生經歷的大事很多,必須一件件、一項項,逐件逐項地加以研究,只有在這種研究做得比較深入之後,才有可能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綜合,得出的結論才有可能比較科學、比較準確。倘若不充分掌握資料,不研究史實,拘守某些既往的觀念,侷限於“內戰時期的情緒”和在這種情緒支配下做出的某些結論,排斥任何有理有據的新探索,恐怕無助於揭示歷史真相,無助於兩岸和平關係與政治互信的建立,當然更無助於中華民族的和解與和諧。
研究和評價歷史人物,主要的依據當然是人物的言與行。蔣介石日記由於主要供個人使用,生前並未公佈,其中有比較多的政壇秘密和個人內心世界的記述,因此,值得治史者重視。但是,僅僅依靠日記是不夠的,必須根據大量的檔案、文獻,鉤沉索隱,稽查考核,才可能揭示奧秘,有所發現。本書中的若干文章,所依據的蔣氏日記不過幾句話,但所依據的檔案和文獻,卻是著者多年奔走於太平洋兩岸的結果。
本書和第一集一樣,仍然是一件件、一項項的專題研究。全書共收文21篇。其中16篇是新作,另幾篇原據大陸及臺灣收藏的蔣介石日記的摘抄本寫成,此次收入,根據近年開放的蔣介石日記原稿本作了修改和校訂。其中有兩篇,只採用了原作中的片段,全文幾近重新寫過。此書出版之後,筆者將繼續寫作第三集。
本書寫作中,東方歷史學會蔣介石專案組給予支援,蔣方智怡女士惠允引用蔣介石日記,美國胡佛研究院郭岱君、曹琍璇,斯坦福大學喬志健,臺北“國史館”吳淑鳳,政治大學劉維開,北京大學楊奎松、臧運祜,《南方都市報》劉煒銘,復旦大學王麗,中國人民大學楊雨青,本所聞黎明、黃道炫、張俊義、羅敏、賈亞娟等教授、女士、先生給予各種幫助,謹此致謝。
楊天石
2010年1月19日,北京
。 想看書來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目錄(1)
1自序
國共關係
邵力子出使共產國際與國共兩黨爭奪領導權
一蔣介石不僅交給邵力子重要任務,而且準備親到莫斯科談判
二邵力子轉達蔣介石的要求,共產國際直接領導國民黨
三要求區分不同的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其矛盾,對各派軍閥也採用不同的策略
四聲稱國民黨重視農工運動,抵制布哈林的批評,強調任何土地改革的建議都必須符合當前中國的實際情況
五要求共產國際和*承認國民黨是“中國革命的領導者”
六共產國際決定,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者”,應收回全部外國資本,重點實行土地革命,排除“資產階級中的大部分”
七共產國際企圖防止蔣介石採取“極端行動”。邵力子向蔣介石表示:“不離開你就是了,但希望停止殺戮青年。”
蔣介石建議國共兩黨合併
一蔣介石向*提出“廢除蘇維埃政府”等四項要求,日記中破天荒地出現“開放黨禁”等內容
二兩黨談判加速,蔣介石改“剿共”為“編共”
三*提出四項保證,蔣介石提出“彼此要檢討過去”,要求*“與他永遠合作”
四*提議建立“民族統一聯盟”,蔣介石提議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
五*同意成立“國民革命同盟會”。蔣介石既想利用共產黨,又害怕共產黨
六兩黨第二次合作形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