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部分(第2/4 頁)
第三,華東野戰軍出魯南、魯西的五個縱隊在華野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揮下,就勢進入魯西南;另由陳毅、粟裕指揮一個縱隊及特種兵縱隊主力由魯北南渡黃河,會同陳唐五個縱隊組成華東野戰軍外線(西線)兵團,首先在魯西南掩護劉鄧軍躍進大別山,然後挺進豫皖邊區,在黃河以南、淮河以北、運河以西、平漢以東的廣大地域內往來擊敵,逐步將魯西南、豫皖蘇兩區創造成有利戰場及支援劉鄧之後方。華東野戰軍的另外三個縱隊及由膠東地方武裝剛組成的一個縱隊組成東線(內線)兵團,在譚震林、許世友指揮下擔任保衛膠東解放區、鉗制山東戰場國民黨軍之任務。
第四,西北野戰軍仍然獨立在陝北戰場堅持內線作戰,鉗制並逐步削弱胡宗南集團,併為自己今後轉入外線作戰創造條件。
這樣,在南線最終形成了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中央突破,挺進中原,彭習、許譚兩軍分別在陝北、山東兩翼鉗制胡宗南集團和進攻膠東的範漢傑集團的戰略佈局。
我們再把眼光轉到北線的東北戰場和晉察冀戰場,毛澤東也多次作了規劃。
毛澤東一直認為,華北、東北是一個整體,兩區軍隊的基本任務,就是奪取長春、北寧兩鐵路線和長春、瀋陽、北平、天津四城。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日,東北民主聯軍正在發動夏季攻勢,之際,毛澤東指出:“奪取兩路四城必須準備的條件有三:你們已在北滿建立了強大根據地,解決了第一個條件;現在正向南滿作戰,估計不要很久即可解決第二個條件,建立強大的南滿根據地;第三步還要解決冀熱遼地區的根據地問題。”⑩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構想,他要求華北部隊:在為配合東北夏季攻勢而發起的青(縣)滄(縣)戰役結束後,主力應出擊平津間和平保(定)間,“往來機動,尋殲敵之正規部隊”。⑾在東北夏季攻勢勝利結束後,毛澤東又告訴東北部隊準備在八、九月間發動新攻勢,以四個月到六個月時間佔領中長、北寧兩路之大部,相機奪取長春、四平、遼陽、錦州等城,並準備在一九四八年春配合晉察冀、晉綏兩區進攻平綏路。毛澤東還特別指出瞭解決北線之敵的任務,“應以東北我軍為主力,五臺(引者注:即晉察冀)、晉綏為輔”去完成。⑿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是從一九四七年七月開始的。它以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挺進中原、開創新的中原解放區為主要戰略重心,分別在南線和北線逐步展開。
在南線,一九四七年六月底,劉鄧大軍十二萬人出敵意外地南渡黃河,轉戰魯西南,殲敵九個半旅。緊接著,突然在八月中旬向南越過隴海鐵路,穿過遍地泥淖的黃泛區,在國民黨重兵堵截追擊下,搶渡沙河、汝河、淮河,在八月下旬進入長江北邊的大別山區,實施戰略展開,建立鄂豫皖邊根據地。
一九四七年八月下旬,陳謝大軍(四縱、九縱及三十八軍)從晉南南渡黃河,切斷隴海鐵路,進軍陝南、豫西,實施戰略展開,建立豫陝鄂邊根據地。
一九四七年九月上中旬,陳粟大軍(華野外線兵團)在魯西南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編師,接著在九月下旬分路越隴海鐵路南下,在豫皖蘇邊實施戰略展開,建立根據地。
三路大軍在廣闊的中原地區完成戰略展開後,一面大力掃蕩土雜武裝,發動群眾,建立地方武裝,建立政權,一面適機集中兵力打中等規模之仗,歷經高山鋪戰役、大別山反“清剿”、隴海路平漢路破擊戰、洛陽戰役、宛西戰役等,到一九四八年五月,勝利地完成了建立、鞏固擁有三千萬人口的新的中原解放區的戰略任務。毛澤東在一九四八年三月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言人起草的《評西北大捷兼評解放軍的新式整軍運動》一文中,對中原三軍的作戰作了高度的評價,指出:“我劉鄧、陳粟、陳謝三路野戰大軍,從去年夏秋起渡河南進,縱橫馳騁於江淮河漢之間,殲滅大量敵人,調動和吸引蔣軍南線全部兵力一百六十多個旅中約九十個旅左右於自己的周圍,迫使蔣軍處於被動地位,起了決定性的戰略作用,獲得全國人民的稱讚。”⒀
擔任右翼鉗制國民黨胡宗南軍任務的彭習西北野戰軍,一九四七年八月在沙家店戰役中殲滅胡宗南集團三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三十六師六千多人。這是西北野戰軍轉入戰略反攻的轉折點。沙家店戰役進行時,毛澤東就在離戰場只有二十里的梁家岔。炮聲一打響,他就興奮地說:“好!我看這回胡宗南怎麼交代!”戰鬥一結束,他來到西北野戰軍司令部,高興地說:“胡宗南是個沒有本事的人,陰險惡毒,志大才疏。他那麼多軍隊,打我們沒一點辦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