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3/4 頁)
備進入東北。在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二十六日的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都談了東北問題。他說:限於中蘇條約,蘇聯不能直接援助我們。我們先派幹部去是確定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軍隊去不去,還不一定。要看情況。⒅
毛澤東赴重慶進行談判後,主持中央工作的劉少奇根據獲知的東北政治、軍事情況,經同在重慶的毛澤東、周恩來研究後,制定了以發展東北和熱察兩省為中心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並立即決定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大批主力部隊晝夜兼程急進,進入東北。
蔣介石同樣十分重視東北。透過《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他取得了接收東北的法定身分。八月三十一日,他明令將東北三省劃分為九省三市,任命熊式輝為東北行轅主任,準備進入東北,從蘇軍手中接收政權。他在駐華美軍幫助下,經海上運送軍隊登陸秦皇島,向東北挺進,並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他還收編了偽滿軍及日軍共二十餘萬人及大批土匪武裝,要他們“保持武器”,“為自身安全而奮鬥”。蔣介石對他的部下說:“東北不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而是中國革命的歸宿地。經過本黨這三十年來不斷的奮鬥,我們中國的革命已經快得到歸宿了。希望各位在這最後成功的時候,格外奮起,格外努力,完此一簣,以竟全功。”⒆
一九四五年冬,蘇方多次表示要將中長路及其沿線各大中城市移交給國民黨政府,並要求中共領導下的部隊迅速撤離這些地區後,劉少奇一再為中共中央起草指示,告訴東北局:獨佔東北已無可能,東北局除部署一定力量力求插足長春路沿線及各大城市外,應以大部分力量分散到東滿、西滿、南滿、北滿之廣大鄉村及中小城市與次要鐵路,以爭取我在東北的一定地位。
十二月二十八日,病休中的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指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建立這種根據地必須經過艱苦奮鬥。在國民黨已佔或將佔東北的大城市和交通幹線的情況下,這種根據地應建立在“距離國民黨佔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而在靠近國民黨佔領區的游擊區內,“應當作充分的工作,在軍事上建立第一道防線,決不可輕易放棄”。《指示》強調:適應東北的實際情況,必須在工作上有一個大的轉變。全黨“必須人人下決心,從事最艱苦的工作,迅速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必須“將正規軍的相當一部分,分散到各軍分割槽去,從事發動群眾,消滅土匪,建立政權,組織游擊隊、民兵和自衛軍,以便穩固地方,配合野戰軍,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⒇這個極富遠見的指示,明確了東北工作的方向,對日後全國解放戰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上中旬,美國以三十一艘運輸艦把國民黨兩個軍分別從九龍和越南海防運送到秦皇島登陸,並連續攻佔了已被八路軍從日偽軍手中解放的山海關和綏中、錦州等北寧路上的要點。一九四六年一月國共在關內實現停戰後,蔣介石一面要求蘇軍暫緩自東北撤軍,一面要求美方加大海運能力,加速運兵東北。到一九四六年三、四月間,包括熱河方向在內,已有七個軍約二十五萬人的正規軍進入東北,佔領了瀋陽以及鞍山、營口等城市,企圖利用關內停戰的機會,在關外大舉進攻,力爭消滅中共領導的部隊,或把他們壓縮到僻遠山區,處於不利地位,再透過談判解決東北問題。
陸續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各部隊,在國民黨軍隊沒有趕到前,已在東北各地取得很大發展,並於一九四五年十月同東北抗日聯軍合編,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一月十三日國共停戰後,中共中央原來估計,東北地區在經過談判後也有實現停戰的可能。為了爭取在談判中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要求東北民主聯軍準備集中兵力“在我完全防禦有利條件下(退避三舍之後)給進攻之頑以堅決徹底殲滅之打擊”,並指出:“這是歷史新階段中的最後一戰,將會決定東北今後大局”,因而要“不怕以最大犧牲,求得這一作戰勝利。”
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乘蘇軍已從中長鐵路撤軍而國民黨軍隊還滯留於西滿的有利時機,在三月中旬攻佔四平,四月中、下旬先後攻佔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重要城市,殲滅被國民黨加委的偽滿軍和土匪武裝三萬餘人。至此,中長鐵路的開原以北段已全部處於東北民主聯軍控制之下,形成了背靠北滿、依託內線迎擊大舉北上的國民黨軍隊的有利戰略態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