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3/4 頁)
全體軍民團結一致,英勇奮鬥,並得到我關內各解放區的勝利配合,奇…書…。在三年的奮戰中殲滅敵人一百餘萬,終於解放了東北九省的全部土地和三千七百萬同胞,粉碎了中美反動派奴役東北人民並利用東北以挑撥國際戰爭的迷夢,奠定了在數年內解放全中國,然後將中國逐步建設為工業國家的鞏固基礎。”(23)
① 葉劍英:《偉大的戰略決戰》,《星火燎原》選編之十,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82年8月版,第6、7頁。
② 毛澤東致林羅劉,並朱劉電,1948年2月7日。
③ 毛澤東致林羅高陳李劉譚電,1948年4月22日。
④ 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7月20日。
⑤ 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7月22日。
⑥ 中央軍委致林羅劉並告東北局電,1948年7月22日。
⑦ 楊成武:《戰華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31、132頁。
⑧ 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8月11日。
⑨ 中央軍委致林羅劉並告楊羅耿電,1948年8月9日。
⑩ 中央軍委致林羅劉電,1948年8月12日。
⑾中央軍委致林羅劉電,1948年9月5日。
⑿《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335、1336頁。
⒀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9月29日。
⒁中央軍委致林羅劉電,1948年9月30日。
⒂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10月2日。
⒃韓先楚:《東北戰場與遼瀋決戰》,《遼瀋決戰》上冊,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116頁。
⒄林羅劉致中央軍委電,1948年10月3日。
⒅中央軍委致林羅劉電,1948年10月3日17時。
⒆中央軍委致林羅劉並告東北局電,1948年10月4日。
⒇《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337頁。
(21)中央軍委致林羅劉電,1948年10月9日。
(22)韓先楚:《東北戰場與遼瀋決戰》,《遼瀋決戰》上冊,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127頁。
(23)《中共中央檔案選集》第17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445頁。
三十八、大決戰的日日夜夜(下)
遼瀋戰役一結束,南線的戰略決戰——淮海戰役便開始了。
淮海戰役是人民解放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一次規模空前的戰役。集結在這個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有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下的四個兵團和三個綏靖區部隊,加上以後從華中增援的黃維兵團等部,總兵力達八十多萬人。其中,邱清泉兵團的第五軍和黃維兵團的第十八軍是南京政府僅存的兩支最精銳的主力部隊。葉劍英曾這樣分析:“敵人重兵密集,便於機動,增援迅速。若要攻殲其任何一部,必須首先攔住敵人的援兵,才能贏得時間,保持主動。這是華東戰場與其他戰場截然不同的特點,也是影響戰役勝敗的關鍵。”①人民解放軍參加這次戰役的,有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還有華東、中原軍區的地方部隊,總共約六十多萬人,數量少於敵軍,裝備和交通運輸條件更遠不如對方。雙方的力量對比,和東北戰場上不同。
當時,蔣介石的打算是:在徐州地區佈下重兵,既可尋求同解放軍主力決戰,又可以退而作為長江一線的屏障,保住它的根本重地——南京和上海;當戰局對它不利時,還可以將主力撤至江南,鞏固長江防線,阻止解放軍過江。因此,如果不能抓住戰機,在徐州地區消滅它的主力,讓劉峙集團縮回江南,就會給以後的渡江作戰和解放江南廣大地區帶來許多困難,甚至會延長全國革命勝利的時間。作出殲滅劉峙集團于徐州地區這個決斷,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魄力。
確定淮海戰役的規模和部署,有一個發展過程。最早提出發起淮海戰役這個建議的,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九月二十四日清晨,當人民解放軍已突入濟南內城進行巷戰時,他致電中央軍委並報華東局、中原局,提出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併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建議即進行淮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