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待機破敵。
紅一方面軍是由一軍團和三軍團合編而成的。紅三軍團的第五軍和十六軍大多數是湖南的平江、瀏陽人,第八軍大多是湖北的陽新、大冶人,有些人從狹隘的地方觀念出發,反對東渡贛江,主張一、三軍團分家,夾江而陣:一軍團位置於贛江以東,三軍團位置於贛江以西。彭德懷出席了羅坊會議,堅決支援總前委的決定,認為:為了消滅敵人,必須反對地方主義,在政治上以朱、毛為旗幟,集中統一紅軍,一、三軍團不再分開。他在三軍團的會上說:“要集中兵力,大量消滅當前蔣介石進攻之敵,有意見到江東去討論吧,我是一定要過江的,總前委這個決定是正確的。紅軍要打遍全中國,不要地方主義。”(26)他所表示的這種態度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家都沒有意見了。三軍團便在峽江、樟樹之間東渡贛江。總部和一軍團也在峽江附近渡過贛江。
這樣,整個方面軍在統一指揮下開始投入第一次反“圍剿”的準備工作。
從離開長汀西進到羅坊會議這四個月間,毛澤東和他率領下的紅軍走過一條充滿驚濤駭浪的歷程。那時,在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導下,一些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遭受了嚴重損失。毛澤東雖也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移師向南昌、長沙推進,並且對長沙發動了歷時十六天圍攻,不但沒有取得成功,反而造成較大傷亡;但總的說來,他保持著冷靜的頭腦,認真研究不斷變化著的實際情況,盡力避免盲目硬拼,機動靈活地使用兵力。當進攻長沙失敗後,他又在存在嚴重爭議的處境下,耐心地、一步一步地糾正部隊內部相當普遍的盲目執行上級命令和急躁的情緒,把紅軍的行動引入正確軌道。朱德後來回憶說:如果不是這樣而真照李立三的錯誤指導做下去,“把部隊開去打武漢、九江,結果是難以設想的”。(27)到一九三○年十月間,紅一方面軍總人數已達四萬人,並且集中了兵力,統一了指揮,革命根據地也有明顯擴大,從而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大規模反“圍剿”作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當時那種複雜的環境中,能做到這樣實在是很不容易了。
① 李立三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30年6月9日。
② 中共中央致紅四軍前委信,1930年6月15日。
③ 《郭化若回憶錄》,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28頁。
④ 塗振農在第一軍團及贛西南、閩西巡視工作報告,1930年9、10月間。
⑤ 艾格妮絲·史沫特萊:《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4月版,第316、317頁。
⑥ 從中央檔案館儲存的原件,可以確認它是從中央帶來的。
⑦ 《郭化若回憶錄》,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30、31頁。
⑧ 毛澤東給贛西南特委轉閩西特委並轉中央的信,1930年8月19日。
⑨ 滕代遠:《談有關羅坊會議的情況》,《江西黨史資料》第6輯,第252頁。
⑩ 紅軍第一方面軍命令,1930年8月31日。
⑾關嚮應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發言記錄,1930年10月14日。
⑿第一軍團前委書記毛澤東給中央的報告,1930年9月17日。
⒀第一軍團前委書記毛澤東給中央的報告,1930年9月17日。
⒁滕代遠:《談有關羅坊會議的情況》,《江西黨史資料》第6輯,第254頁。
⒂中共中央關於再度佔領長沙的戰略與策略給長江局並轉湘省委、湘鄂贛前委及行委的信,1930年8月29日。
⒃毛澤東給南方局即轉中央信,1930年10月14日。
⒄毛澤東給湘東特委的信,1930年10月19日。
⒅朱德、毛澤東命令,1930年10月19日。
⒆朱德、毛澤東命令,1930年10月24日。
⒇朱德、毛澤東命令,1930年10月29日。
(21)陳正人回憶羅坊會議(1967年12月),《江西黨史資料》第6輯,第260—261頁。
(22)陳正人回憶羅坊會議(1967年12月),《江西黨史資料》第6輯,第260—261頁。
(23)《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中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第264頁。
(24)滕代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